(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最早以“福利国家”自诩。二战后不久,英国政府颁布了《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工伤保险法》、《国民保健法》、《国民救济法》。……六、七十年代又陆续颁布了《工资委员会法》、《工厂法》、《男女同工同酬法》、《劳动合同法》、《技术安全和生产卫生法》、《就业保障法等》。……英国公民甚至包括在英国居住的外国人,都不同程度地受益于保障制度。公民从出生那天起就有一张社会保障卡,上面有他的号码(实际上当他还在母腹时就已经开始享受一定的社会保障了)。从受抚养、上学、病残、就业和失业、丧偶或抚养子女、年老退休直到死亡都可以按规定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这些“福利国家”的措施,使英国成为当时西方国家拥有社会保障立法最为完备的国家。
──黄安年《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福利保障政策》
材料二 过多的福利使开支迅速增长,与英国经济缓慢发展的现实极不协调,导致经济增长的“富国”和连年超负荷福利重担的“穷国”这对矛盾更加尖锐,加剧政府财政的恶化,赤字增加,成了福利债务国。政府这种不顾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而大包大揽的做法,使人们普遍滋长了对社会保障的依赖心理,出现了“多干”和“少干”甚至“不干”差不多的反常情况,这种再分配的超前均等化不仅没有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出现了待业增多和职位空缺并存的怪现象。
──黄安年《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福利保障政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二战后英国社会保障的显著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福利国家”的发展给英国带来了哪些影响?(3分)
(3)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