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黄《后鉴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曰                   语:谈论

B.尸填满沟壑                 委:丢弃

C.其父兄子弟咸在             识:标志

D.噫!我固无                 恙:祸患

1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14.将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2)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答案

11.B

12.D

13.C

14.(1)如今上天把(居庸关)交给我,不可以错失这个机会。(得分点:省略,今天,整体句意)、

( 2 ) ( 3分)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士兵)擂鼓呐喊一起冲向宋忠的阵营。(得分点:麾师,鼓噪,整体句意)

【解析】

11.

试题分析:要学会知识迁移,我们学过《鸿门宴》中“不可不”,告诉。也可用带入语境法,“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根据语境可推知“识”译为“标志”不妥,应解释为“知道”。A项“告诉”, C项“知道”, D项“担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注意要选“料事如神”。①是对客观事实的评价;②是用比喻陈说道理;⑥体现他的谋略。③④⑤均下了判断,“取之甚易”“其心不一”“击之必破”,且从结果来看果真如此,因此表达其“料事如神”的特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3.

试题分析: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由句子“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可知选项中“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有误。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在把握大意的前提下重点突破一些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保证落实到位。(1)要在译出大意的前提下,准确译出“以授予”是“以之授予”的省略句。(2)要在译出大意的前提下,准确译出关键词:“麾师”译为指挥军队,“鼓噪”译为擂鼓呐喊,各1分,语意连贯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丁丑年,俞瑱在居庸关大肆抢掠,在当地居住的百姓偷偷地前来报信,皇上说:“通往居庸关的山路地势险要,高峰林立,是北方边境通往北平的咽喉。如果有一百个人(在这个地方),那么有一万个人窥视中原,据守此地就可以不用担心北面的忧患。现在,俞瑱占领了这个地方,这种地理上的便利被他所占有,我们势必要把它夺回来。就好像家的后门,怎么能允许把它舍弃给强盗土匪呢。现在趁俞瑱刚到达(居庸关),又忙于抢掠,民心不服,占领(居庸关)是非常容易的;如果放纵他而不去攻打,他们增加兵力据守(居庸关),以后再想攻打就困难了。”于是就命令徐安前往居庸关讨伐俞瑱。徐安攻占了这座城池,俞瑱逃跑到怀来,依附于宋忠。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说:“假如贼人知道坚持团结人民,笼络民心,小心谨慎地坚守这座城池,即使我们想攻占它,怎么能够这么快就攻破呢?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于是命令千户吴玉据守(居庸关)。

    皇上对诸位将领说:“宋忠率领军队驻扎怀来,有必然(与我们)争夺居庸关的势头,因为他还没有到达,(我们)可以首先攻击他。”诸位将领都说:“贼人众多,我们人少,很难与他们争锋,攻打他们没有益处,应该坚守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你们有所不知,贼人虽多但他们是刚刚聚集在一起的,其内心并不一致,宋忠轻敌暴躁,缺少谋略,生性凶残,自以为是,我们趁着他们还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们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癸未,皇上率领八千精锐骑兵、步兵,携带盔甲而进军。甲申,(大军)到达怀来。在到达之前,抓获了贼人的间谍,(间谍)说宋忠欺骗(部队)中北平籍的将士:你们全家都被皇上杀害了,丢弃的尸体填满了沟壑,(你们)应该给他们报仇。将士听到后,有的相信有的不信。

    皇上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就让他们的家人作为前锋,使用他们原来的旗帜,(宋忠的)众多将士远远看见那些旗帜,知道父母、兄弟、孩子都还活着,高兴地说:“啊,我们本来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是宋都督在欺骗我们,差一点被他误导了。”于是调转枪头前来归降。宋忠和余下的众人仓惶摆兵布阵没有成功,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宋忠大败,逃入城池。王师趁机攻入城池,宋忠急忙藏匿在厕所,被王师搜查抓获,并且还擒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的人全都投降了。

诸位将领擒获宋忠以后,面带笑容,非常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来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凭借着能说会道,阿谀奉承,用财务贿赂奸恶之人,获得官职,执掌军权,便骄躁放纵,他能够迷惑一般的将士民众,但是(我们)看待他就好像是狐鼠而已。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大家都磕头说皇上说的对。

相关题目

某研究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SO2与FeCl3溶液反应的相关实验(夹
某研究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SO2与FeCl3溶液反应的相关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 根据以上现象,该小组同学认为SO2与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
下列各组是同类项的是(     ) A.2x3与3x2 B.12ax与8bx     
下列各组是同类项的是(     ) A.2x3与3x2 B.12ax与8bx      C.x4与a4     D.π与﹣3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主要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主要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This treatment is not available in _______ hospitals. A.most    B.the majorit
This treatment is not available in _______ hospitals. A.most    B.the majority     C.the most    D. mostly
清凉油具有散热、醒脑、提神的功效,其主要成分为薄荷脑
清凉油具有散热、醒脑、提神的功效,其主要成分为薄荷脑(化学式为C10H20O),下列有关薄荷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薄荷脑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很大  
下列产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是(    ) A.无铅
下列产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是(    ) A.无铅汽油   B.无磷洗衣粉  C.加碘食盐  D.无氟冰箱
如图(2)(1) 如果∠1=∠D,那么_____∥______;(2) 如果∠1=∠B,
如图(2)(1) 如果∠1=∠D,那么_____∥______;(2) 如果∠1=∠B,那么_____∥_____;(3) 如果∠A+∠B=180º,那么______∥________;(4) 如果∠A+∠D=180º,那么______∥_
“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
“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学上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A .文化构造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