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最美好的品质 邰 筐 在某宿舍楼卫生间昏黄的灯光下,一个年轻

那些最美好的品质

邰 筐

在某宿舍楼卫生间昏黄的灯光下,一个年轻人在水龙头下的洗手盆上垫了一块木板,双腿斜蹬着地面,用左臂支撑着前倾的身子,上身趴在木板上,忘我地写着东西,以至有人上厕所从身边经过他都浑然不觉……每晚熄灯铃响过以后,他都会准时出现在那里。

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解放军艺术学院。这个人就是刚刚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而他27年前在卫生间写下的,就是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这个故事,文坛知道的人并不多,曾经执教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黄宪国在1990年秋天的一次文学讲习班上作为励志的例子给学员讲述了这个细节,而我就曾是那届学员中的一个。

我至今还记得当年读莫老师的中篇《透明的红萝卜》时那种奇妙的感觉,第一次从文字中产生强烈的共鸣,犹如醍醐灌顶。他的语言那么神秘和轻盈,似乎写下的每一个汉字随时都能从纸上飞翔起来。一颗孤独的少年之心第一次在文学中得到了呼应,从此我迷上了莫老师的小说,这些年读完了能买到或搜罗到的他所有的作品。

许多年以后,当我第一次站在莫老师面前,说句实话,他完全颠覆了我心目中文学大师的形象。

一袭布衣的他那么平易,憨态可掬,像个老小孩。我丝毫也没感觉到是第一次见他,仿佛好多年前早就熟悉了。他呵呵笑着说,小老乡,刚在《人民文学》读了你一组诗,你在《方圆》写的那些文章我也看过,不错。我突然受到了夸赞,有点囧,像调皮学生突然被揪到了班主任面前。

接下来的日子,我自然多了不少见到莫老师的机会。每次去,莫老师都会提前泡好一壶茶,一进门一杯热腾腾的茶就能捧在手中。喝茶的功夫,往往是听莫老师谈文学的最佳时机。

我惊异于莫老师的细致与平和,像他这样的大家竟然对什么时候哪个省又冒出一个有潜力的新作者,哪个刊物又发出一篇不错的小说如数家珍。莫老师曾鼓励我尝试写一点非虚构作品,他说你既是诗人又是记者,两种问题一综合,没准就能搞一个有影响的非虚构文本出来。正是在莫老师的鼓励下,我拿出了第一个非虚构长篇《看房记》的梗概。我的非虚构长篇写作计划获得了2012年度人民文学大地写作计划的扶持,计划明年写完,也算是我向莫老师第一次交上的小说作业。

这些年莫老师突然迷上了书法,我曾在《书法》杂志上看到他的一幅手札,敦厚中透着率性洒脱,文气中透着高古清雅之气。一天下午,我有幸现场目睹了莫老师的左手书法,那简直是一种享受。莫老师左手扣着右手腕,慢慢把墨研匀,然后凝神屏气,悬腕捉笔,一气呵成。写到得意处,莫老师抿着嘴,右手扶腰,额头上都是汗,样子特别可爱,写下的似乎不只是几个汉字,而是认真完成了一套对古汉语拜祭的仪式。

知道莫老师写字,求字的人也就蜂拥而至,圈子里的作家、诗人,曾经采访过他的记者,以前的战友、同事……莫老师从不忍拒绝人,总是笑呵呵应承,哪怕耽误了自己的写作进程也没有怨言。莫老师自己给自己下了个定义:善良、懦弱,不伤害人。

一个曾采访过莫老师的记者这样回忆,结束采访在茶馆里出来后,他坚持先给我拦一辆出租车让我先走。

我们偶尔和莫老师聚会,他从不让人接送,而是自己骑着一辆破旧的大轮自行车,从平安里一直骑到后海的孔乙己酒店或南锣鼓巷深处的某个小馆。说好的时间他是从不迟到的,总是按点赶到。鲁国人那些最美好的品质在莫老师的骨头里珍藏着,在他血液里流淌着……

进入20129月,诺贝尔奖的事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莫老师为了躲清静回山东高密去了。

老作家丛维熙曾对莫言有这样的描述:莫言是个一贯没有文场中娇气,肯于在集体中吃苦负重的人。早在1987年,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德国的时候,莫言在团队中也拿出他的那份朴实,在往返的机场上扮演搬运工的角色。其实并没有人让他这么干,其闪光点出自他的行为本能,源于他性格里具有的憨厚。

(选自《方圆》2012年第20期,有删节)

12本文以一个年轻人在宿舍楼卫生间昏黄的灯光下写作的情景开头,有何作用?(4分)

                                                                                           

13文章写了莫言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原文分点概括。(5分)

                                                                                           

14作者第一次见莫言时,为什么会丝毫也没感觉到是第一次见他,仿佛好多年前早就熟悉了?(6分)

                                                                                           

答案

【答案】

12.引出本文传主莫言(1分),为后文提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埋下伏笔,点明获奖并非侥幸(1分)激发读者的好奇与关注,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作者对这个细节记忆清晰,表明了作者对莫言的深切关注和了解,使全文显得真切可信。(1分)

13勤奋刻苦。在宿舍楼卫生间昏黄的灯光下坚持创作;平易热情。第一次与他见面时,他亲切地与我交谈。后来每次见面,他又热情地提前为我沏好茶;细致平和。对其他省份的新作家或是刊物上的新作品,如数家珍;善良儒雅。爱好书法,而且从不忍拒绝向他求字的人;朴实憨厚。与朋友聚会,常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而且从不迟到;坚持为记者拦车,让记者先走;主动为团队出力干活。淡泊名利。当诺贝尔奖的事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时候,他却躲清静回老家了;鼓励后学。对多有鼓励,并指导我尝试创作非虚构作品。敬业认真。对待写作、对待书法都虔诚认真,倾注真情。(有评价有分析答对1点得2分,有评价无分析答对1点得1分。本题最多得5分。)

14听过关于莫言勤奋写作的故事,对他的精神态度拳拳服膺。读他的作品产生强烈共鸣,此前读完了能买到或搜罗到的他所有的作品,与他早有神交。虽是第一次见面,但莫言毫无文学大师的架子,平易近人。第一次谈话的内容表明了莫言对于作者的关怀和鼓励,使作者回忆起了面对老师时的熟悉情形。(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本题最多给6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 回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想到一些常有术语引起全文、铺垫、伏笔、激发兴趣,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围绕传主作答,答题时要分条。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解答时抓住第一段的描述,概括出勤奋刻苦,抓住第678段概括出平易热情细致平和,抓住9段概括出率性洒脱,高古清雅,抓住1014段概括出善良、朴实、憨厚、淡泊名利等特点。分条作答,尽量要多答。答题时要先概括特点,再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 作答时主要围绕作者与传主的关系来回答。类似题可考虑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传主对作者的影响。此类题分值为6分,一般情况下要答出三点。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题目

下表是X、Y、Z三种元素的单质的某些特性: 元素熔点/℃沸点
下表是X、Y、Z三种元素的单质的某些特性: 元素熔点/℃沸点/℃与水反应导电性(纯液体) X-283-162不反应不导电 Y-10219放热,形成酸性溶液不导电 Z680—
图中,与原子结构模型最为接近的是( ) A. 西红柿 B.
图中,与原子结构模型最为接近的是( ) A. 西红柿 B. 西瓜 C. 面包 D. 太阳系
- Nobody but yon_______ late for school this morning.     - Sorry, I _______
- Nobody but yon_______ late for school this morning.     - Sorry, I _______ to school when it began to rain heavily..     A. was; went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梁衡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梁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
有1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2.另有2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5,则所有
有1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2.另有2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5,则所有这30个数据的平均数是  (    ).     A.12         B 15         C.13.5         
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
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下列四项中,属于俄国得到的
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
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集的标题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特
下图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 且X、Y、Z、R和W为主
下图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 且X、Y、Z、R和W为主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单质一定既能与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