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水亭偶成
朱瞻基
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
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捎鹤一群。
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
20.赏析颔联“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2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水亭偶成
朱瞻基
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
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捎鹤一群。
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
20.赏析颔联“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2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20.①上句俯视露湿芳草,鲜花争艳,下句仰视山峰耸峙,白云缭绕。②高低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清新空灵的山水画面,极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③表达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悠闲自适的心境。
21.①清幽。②首联写庭馆临近水流干净无尘,用泉水流入深涧之声清晰可闻来反衬环境的宁静;颔联以露湿花草、白云缭绕写山中景色的清新、淡雅和素净;颈联写群栖的白鹤、茂密的松林和神秘的洞穴,古朴而幽静;尾联直接点出此地清幽人迹罕至。③整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水亭周围环境的清幽秀丽,表达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这是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要从意象、意境、手法、情感几个角度考虑,关键意象“花上露”“ 岭头云”;手法:俯仰、动静结合;意境:描绘出一幅清新空灵的山水画面,极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情感:表达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悠闲自适的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俯仰、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题型为一字领全诗,也称为“诗眼”题。本题“诗眼”为清幽。然后结合诗句一句一句分析,首联写庭馆临近水流干净无尘,用泉水流入深涧之声清晰可闻来反衬环境的宁静;颔联以露湿花草、白云缭绕写山中景色的清新、淡雅和素净;颈联写群栖的白鹤、茂密的松林和神秘的洞穴,古朴而幽静;尾联直接点出此地清幽人迹罕至。整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水亭周围环境的清幽秀丽,表达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二、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三、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四、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五、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4)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本题简单在已经知道诗眼为“早”,只要带着诗眼描述景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