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初从向荣讨粤寇,补千总。改隶张国梁麾下,积勋至副将。国梁殁,代领其众。同治初,将三千人守镇江。九年,出镇南关①。光绪改元,赴贵州提督任。七年,还广西。明年,称疾归。
越二年,法越事作,张树声蕲其治团练,遣使往趣驾。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已,闻树声贤,诣广州。闻谅山②警,亟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焚关退。龙州③危急,子材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备险奥,乃令筑长墙,率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军军其后为犄角。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群议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宵薄敌垒,斩虏多。
法悉众分三路入,子材语将士曰:“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士气皆奋,与诸军痛击,敌稍却。越日复涌至,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悉返侵地。
越民苦法虐久,闻冯军至,皆来迎,争相犒问。子材招慰安集之,越人争立团,树冯军帜,愿供粮运作乡导。子材亦毅然自任,于是率全军攻郎甲,分兵袭北宁。而罢战诏下,子材愤,请战,不报,乃挈军还。去之日,越人啼泣遮道,子材亦挥涕不能已。入关至龙州,军民拜迎者三十里。
(节选自《清史稿·冯子材》)
[注]①镇南关:又称友谊关,位于中越边境。
②谅山:与下文文渊、北圻、郎甲均为今越南地区名。
③龙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边防要地,与越南高平省毗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宵薄敌垒 薄:逼近
B.子材亦毅然自任 任:承担、担当
C.请战,不报 报:报告、汇报
D.子材亦挥泪不能已 已: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国梁殁,代领其众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子材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 申之以孝悌之义
C.必死拒之 填然鼓之
D.乃挈军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都属于冯子材令军民“感奋”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 ②亲率勤军袭文渊
③必死拒之 ④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
⑤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 ⑥军民拜迎者三十里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⑤⑥ 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子材是广东钦州人,曾跟随向荣讨伐广东敌寇,同治年间相继在镇南关、贵州任职,后因为疾病调回到广西。
B.法国入侵越南时,张树声派使者去请冯子材训练团练,最初拒绝,后来听说张树声的德才好,就接受了邀请。
C.法军兵分三路进攻。冯子材用言行激励将士,与清军各路部队合力痛击法军,迫使敌人逐渐退却。
D.冯子材班师回国时,越南人民夹道啼哭送行,冯子材也情不自禁挥泪相别,进入边境,又受到军民敬仰迎接。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
译文:
(2)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
译文:
(3)越民苦法虐久,闻冯军至,皆来迎,争相犒问。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