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共12分)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共12分)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许)远虽材若不及(张)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有删节)

【注】张中丞,即张巡。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平乱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继李翰撰《张巡传》之后,写了这篇后叙。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远畏死(果真)                      B、独愧耻求活(蒙受,承受)

C、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倚仗,凭借)   D、蔽遮江淮,遏其势(通“阻”,阻挡)

14.下列全都直接表现张巡、许远英勇无畏的一项是(    )(2分)

①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        ②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③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④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

⑤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    ⑥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1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许远,而许远在外面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却仍然死守,从而说明了 “畏死”之说的荒谬。

B、文章以人死和绳断作比喻,指出“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之说在道理上说不通,发出感愤,斥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能引起人的共鸣。

C、作者认为,责备张、许二位死守睢阳的人,是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有意制造谰言,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

D、虽然作者并不确定天下得以不亡是谁的功劳,但仍然痛斥了那些丢掉城池只想保全性命的人和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

16.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3分)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3分)

答案

【答案】

【小题1】C。

13.B。

14.D。

15.(1)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

(2)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擅,动词,拥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关键是联系上下文。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看其在句中的位置,确定其词性。如擅强兵,擅后带名词强兵,故应为动词。二是看上下文确定其含义。把“擅”放在“当是者,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这一语境中,可见“擅”的含义为“拥有”。

【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有两个要求,一是直接表现,表现的方式。二是张巡、许远英勇无畏,筛选的内容。③句是表现张巡、许远二人的忠心。④句是说两人成就了功名。⑥是议论,是肯定张巡、许远的功绩。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筛选文中的信息,重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首先要搞清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事属何类性质。其次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依据。要从是否其人、是否其时,是否其地、是否其事、是否直接或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小题3】试题分析:“作者并不确定天下得以不亡是谁的功劳”错,作者在文中说张、许二位的功绩,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肯定了张巡、许远的功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做这类题,要读准题干,逐项检查。我们在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然后再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往往较为隐蔽地将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夹杂在大体正确的概括与分析中,有时甚至只是某一个实词或虚词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

【小题4】试题分析:(1)句,竟,最终。城陷而虏,被动句,城被攻破(张巡、许远)被俘。“竟”1分,句式1分,句子通顺1分。(2)穷,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将,率领。去,离开,这里可译为逃走。“穷”“去”各1分,句子通顺1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理解是翻译的前提。所谓理解,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所谓翻译,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并做到文从字顺,简明明规范,畅达流利。

【参考译文】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方!像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的功绩,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相关题目

--- Sorry, I didn’t return your book on time. --- __________ A) I agree with
--- Sorry, I didn’t return your book on time. --- __________ A) I agree with you.     B) It doesn’t matter.    C) You’re welcome.     D) That’s a good idea.
今年3月2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二
今年3月2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二届“中国水周”。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科
用班氏试剂鉴别健康人的下列四种液体,出现红黄色沉淀的
用班氏试剂鉴别健康人的下列四种液体,出现红黄色沉淀的是 A.血清 B.唾液 C.胃液 D.尿液
月球上没有空气,若宇航员在月球上将羽毛和石块从同一高
月球上没有空气,若宇航员在月球上将羽毛和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由静止释放,则它们在下落时(    ) A.石块先落地           B.它们同时落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与所给的提示音相同的一组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与所给的提示音相同的一组是(    ) A.症zhèng 症结   症状   症候   对症下药 B.帖tiē    妥帖   请帖   临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
关于函数y=-2x+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图象必
关于函数y=-2x+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图象必经过(-2,1)               B.y随x的增大而增大C.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9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二五八,即农历当地赶集
9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二五八,即农历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A.晓市         B.草市           C.村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