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小说,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母亲的来信 [ 苏 ] 克拉夫琴
阅读下列小说,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母亲的来信
[ 苏 ] 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惟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6.请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卡这一人物形象特点。(3分)
17.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3分)
18.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6分)
19.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4分)
20.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6分)
16.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1分)、怠惰、爱面子的人(1分),虽然良知未泯但却不知感恩,不顾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需要。(1分)
17.初来城里时,焦急等待,贪婪阅读;(1分)半年后,没精打采拆信,露出讥诮和轻蔑的神情;(1分)后来,看过就扔,并且不给回信。(1分)
18.①侧面交代母亲的生活困境;(1分)②引出下文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打算给母亲寄钱的情节;(2分)③使母亲生活困难却寄钱给文卡的情节与文卡生活宽裕却不愿寄钱接挤母亲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3分)
19.①情节设置出乎意料:前文用不少篇幅铺陈以前母亲来信的“千篇一律”,读者以为此信亦然,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及小说的可读性(2分);②内容表达含蓄隽永: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文卡对这三卢布的纸币作何感想,作者并未交代。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2分)。
20.第一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母亲。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儿子收阅信件为明线,母亲写信寄信为暗线。前者的主要作用是衬托后者;(2分)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作品通过铺叙“母亲的来信”的内容,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对身在异地的儿子千般叮咛嘱咐、万般牵挂惦念的母亲形象,文中文卡的形象,主要起着反村“母亲”形象的作用;(2 分)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意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这一主题。主要情节是文卡未寄卢布却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三卢布,更表现出母亲的伟大。(2分)
第二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文卡。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小说以文卡阅读母亲的信件为主线,结构全篇;(2分)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文卡这一自私、怠惰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比象征母爱的“母亲”形象更具有典型性;(2分)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旨在批判对自己的亲人缺乏关爱乃至极度自私的文卡们,而不是歌颂母爱。(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如何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②侧面描写。本题从文本中有关叙写中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注意结合文中“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等句子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只要结合文本内容,按照叙写顺序加以分析概括即可。通过文中“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等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一般而言,小说作品中安排某一情节,作用有以下几点:为了侧面叙写文中人物;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了内容上的某种写法和小说的主题表达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小说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本题可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概括。本题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回答时,注意结合题干,亮明观点;联系背景,概括主旨;明确小说创作意图。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联系文章主旨,发挥想象力,回答即可。本题可以有不同答案,但要自圆其说。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