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藏书室记 苏辙 予幼师事先君,听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藏书室记

苏辙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手而校之             缉:收集整理

B.然后之以弦歌         申:陈述说明

C.有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               贼:偷窃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广之读书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诏其君          予一以贯

D.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1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力法。

18.把《藏书室记》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2分)

                                                                    

(2)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4分)

                                                                    

答案

15.D

16.B

17.B

18.

(1)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2分)(师事1分,行事1分。)

(2)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4分)(所遇、可否、病,各1分,语句通顺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项,残害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6.

试题分析:B项都是介词,用。A项,其,前为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后为代词,他的。C项,之,前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后为代词。D项,前为连词,表递进;后为连词,表转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B不是作者提的观点,而是其父苏洵提的观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藏书室记

苏辙

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

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所以)说:“道就在其中。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

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傅说告诫他的君主,也说:“向古训学习,才能有收获。”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子路在孔子看来,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曾经对孔子说:“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孔子批评他说:“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都是子路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

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赐)说:“是的。不是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是“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 说:我指的不是这个。老子说:“学习要日有增益,探求大道要日有减少(从而接近于道的本义)。”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

相关题目

历史典故“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
历史典故“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诸侯对分封制提出了公开挑战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
小华发现老师在做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把一
小华发现老师在做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把一根镍铬合金丝AB与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读出电流表的示数;然后把两根镍铬合金丝AB和CD
水力是工业革命初期的主要动力,受水力限制,最初的工厂
水力是工业革命初期的主要动力,受水力限制,最初的工厂大多建在河边。自从一种新的动力工具使用后,工厂就集中在城市进行生产,这种动力工具
1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如今人
1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不拘于时 C.陈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关于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正确的预测是 A.父亲色盲,则女
关于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正确的预测是 A.父亲色盲,则女儿一定是色盲         B.母亲色盲,则儿子一定是色盲 C.祖父母都色盲,则孙子一定
今有三个氧化还原反应:     (1)2FeCl3+2KI====2FeCl2+I2+2KCl    (
今有三个氧化还原反应:     (1)2FeCl3+2KI====2FeCl2+I2+2KCl    (2)2FeCl2+Cl2====2FeCl3    (3)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若某溶液中有Fe2+、I-和Cl-共存
如图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两个扇形
如图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两个扇形,同时转动两个转盘,转盘停止后,指针所指区域内的数字之和为4的概率是           
—I can’t find Mary. Where’s she? —Sorry, I don’t know ______. A. where
—I can’t find Mary. Where’s she? —Sorry, I don’t know ______. A. where has she been               B. where she has been C. where has she gone               D. wh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