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②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解】①这首诗写在长安落第之后。“远上人”为作者的高僧友人,名远。②三径:指退隐家园。
24.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4分)
25.诗的尾联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3分)
26.简析这首诗的抒情方法。(3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②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解】①这首诗写在长安落第之后。“远上人”为作者的高僧友人,名远。②三径:指退隐家园。
24.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4分)
25.诗的尾联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3分)
26.简析这首诗的抒情方法。(3分)
24.想退隐却没有物质条件;想做官内心又不情愿;京城生活不下去了;志气也逐年衰减。如此种种使其内心感到悲凉。
25.诗歌结尾两句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答出两点即可得1分)表现秋天傍晚黯淡、凄清、落寞的气氛(1分),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
26.这首诗运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法。(1分)前面六句直写内心种种苦处;最后两句,借写景寄情怀,情景交融,意味悠长。(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 诗的前三联具体写了“悲”的原因。第一联“苦无资”,第二联“非吾愿”,第三联“逐年衰”都很明显地道出了“悲”的原因。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5.
试题分析: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