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二)从古到今,从来没有一个文明是因为被亵渎、被开玩笑才灭亡的。恰好相反,一个拥有活力的文明,应该容许对经典进行解构、消解或者恶搞,这些行为代表了一种昂扬的创造力,赋予一个文明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网络写手马伯庸《开玩笑的文明》
(三)2013年10月20日广电总局在“加强版限娱令”中,向各大卫视下文: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一个;抵制过度娱乐;每季全国只有一档歌唱类选拔节目能在黄金档播出……
要求:
①选好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
③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套作。
处处有度
酒香太醇,梅香过淡,只有桂香馨香适中。在无数文人的诗中,墨客的文章中尽显风流。
蜜味太甘,水味过清,只有清茶之味让世代人品不尽,尝不穷,喝不厌。
所以,为物要择之有度。汪国真曾说:“只是相思情太浓,仅用相识意太淡,友情是相识,味甘境又远。”在他看来,交友要处之有度,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友谊的发展。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处之有度需要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辛弃疾面对世态炎凉,并未逐流扬波,也未消极堕落,而是和平地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司马迁面对宫刑的残酷折磨,并未奋起反抗,也未郁郁自终,而是以平民之身,思百家之责,用《史记》见证他已不再是匍匐于殿下的人臣,而是畅游于华夏的史官。李清照在亡夫破国之后,并未沉溺于明日黄花,也未失掉前宋遗民的原则,而是在秋雨梧桐之夜力撰《漱玉词》,在雁字回时勤修《金石录》。
是呵,处之有度,使他们面对挫折时既不高亢,也不低落,而是把心思埋于事业,为国为民尽献一份力量。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左迁被贬之时并未忘己之责,未置国忧民难于度外。所以,处之有度的原则使他既能和平面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儿女情长,又能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处之有度,让我们明白如何面对自己和他人。面对贪婪阴险的秦王,蔺相如强争力谏,渑池会上,为赵国护尊维言;完璧归赵,尽显英雄本色。而面对同朝之相,他明白“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所以弃个人之私,谋国家之利,而没有以廉颇之道还治廉颇之身。处之有度,最终使赵国战胜于朝廷,也使“廉蔺之交”成为千古美谈。
越是巍峨挺拔的山峰,越有身崩离析的危险;越是屈身于温室这安乐环境的盆景,越有被寒风摧折的可能。只有处之有度,才让丹桂飘馨,香气适中,才让茗茶味清淡适中,回味无穷。
罄南山之竹,书“处事有度”之利无穷;决东海之波,流“处事有度”之益难尽。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题,给出了三则材料,两则名言,一则事例。在立意之前考生应先审读这三则材料,寻找共同点。三个材料的共同点就是一个“度”,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娱乐也好、工作也好、学习也好、待人处事也好,都得有度,不足和过度都有害,把握这个度,就是本文的核心。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典例拓展】一、单一名言审题立意。这类材料一般里面只有一个名人的一句名言,或者一段话,我们同样需要从中找出关键词,理清关系,准确立意。具体方法有四步:第一步,明确话题;第二步,抓关键词;第三步,理清关系(比喻性要弄清喻意);第四步,准确立意。例1: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如果你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第一步,明确话题。在自己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第二步:抓关键词。欣赏他人、欣赏自己,尽量不要将“欣赏”换成其他词。第三步:理清关系。要注意分析“欣赏他人”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毕业自名牌学校”,也就意味着“当自己比他人出色的时候”;而同样,“欣赏自己”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毕业自三四流学校”,也就是说“当自己不如他人的时候”。这个关系理清楚了,对于我们准确立意十分关键。第四步:准确立意。结合上述的分析,再整理一下语言,可以立意为:人在高处时,我们需要欣赏他人;人在低处时,我们需要欣赏自己。也可以从两句中任选一句来立意。例2:20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第一步:明确话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美,人生的意义。第二步:抓关键词。光明和阴影。第三步:弄清喻意、理清关系。光明和阴影应该是喻体,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本体。“光明”当指人生中的鲜花、掌声、顺境、功成名就,生活平静幸福、爱情甜美、友情真挚、家庭和谐等一切令人兴奋欣喜的事件与方面;“阴影”当指人生中的挫折、磨难、低谷、逆境、厄运、不幸等令人颓废、消极、痛苦的事件和方面。“光明”“阴影”之间的关系必须阐释清楚,二者是共生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相反相成或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衬托,甚至互相转化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人生。第四步:准确立意。综合上述分析,本材料可以立意为:人生既有痛苦,也有快乐,我们都要去经历,这样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有魅力。二、多则名言审题立意。这类材料有两则以上名言出现,两则名言的意思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相反的。对于相同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同法;对于相反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异法。例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①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求同法:这三句名言,讨论的是同一个话题——收集材料。由此我们可以从收集材料的重要性角度立意。一般这类材料与单一名言材料比较相似,审题难度不大,不做赘述。例4: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首先,我们还是可以按照单一名言的审题方式进行分析,然后再运用求异法。第一步:明确话题:这两则材料讨论的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还是要向他人问路的问题。路应该是一个比喻。第二步:弄清喻意:路应该指的是人生之路,问路应该指的是听取他人的建议。第三步:求异法。这两则材料表达的是相反的两种观点。首先我们抓住其中一则进行立意,这样就可以有两个角度:1.不要在乎他人的看法,坚持走自己的道路。2.多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少走弯路。接着,我们还可以抓住二者的不同之处,从对比中得到启发。这两则材料,对于人生道路,一个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一个强调要虚心求教,二者孰对孰非?应该说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了。因此,可以有第3个立意的角度: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