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6分)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

古代诗歌阅读(6分)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①。

  三春②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①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②“三春”指暮春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1)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请简要分析(3分)

2)本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怨”字,你能从“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这两句诗中品味出征人的哪些怨情?(3分)

答案

1)借代手法。“金河、玉关”边塞地名指代边关,“马策、刀环”是马鞭、刀柄上的铜环指代征战生涯(战争或战事),加上“岁岁”“朝朝”表现了征人长期换防戍边、频繁征战(练兵备战)的厌恶(怨恨)(对仗工整,岁岁朝朝相对,强调戍边时间之长,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强调战事频繁,字、字虚词相对,强调戍边生活的单调困苦,表现了征人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情)

2)“三春白雪”指边塞暮春季节还白雪纷飞,表达了征人对边塞天气极寒怨恨。征人每日看到的是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表达了征人对边塞景色单调、环境艰苦的怨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时应先指出手法,再具体分析。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应结合诗句中的意象,诗句的内容来分析。“三春白雪归青冢”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万里黄河绕黑山”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题目

圆截直线所得的弦长是                         
圆截直线所得的弦长是                          (    )        A.2                   B.1       C.         D.
如图所示,有一束平行于等边三棱镜截面的单色光从空气射
如图所示,有一束平行于等边三棱镜截面的单色光从空气射向点,并偏折到F点,已知入射方向与边的夹角为,、分别为边、的中点,则A.该棱镜的折射
2010年 10月31日晚20时30分,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中国2
2010年 10月31日晚20时30分,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闭幕,温家宝总理在回顾盛会给人们留下的经验和启示时称,世博会鲜
.下列实验中,依据实验操作及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
.下列实验中,依据实验操作及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操 作现 象结 论 A取久置的Na2O2粉末,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盐酸产生无色气体Na2O2没有
有两个电源1和2,电动势和内电阻分别为E1、r1和E2、r2,阻值R
有两个电源1和2,电动势和内电阻分别为E1、r1和E2、r2,阻值R相同的两个电阻分别接到两电源两端时,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分别是P1、P2,则( )A. 若E1>E2
同步卫星离地球球心的距离为r,运行速率为v1,加速度大小
同步卫星离地球球心的距离为r,运行速率为v1,加速度大小为a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a2,第一宇宙速度为v2,地球半径为R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总统大选之战飞短流长,真假难辨。电视和报
一些厂家之所以能率先降价、敢率先降价,是因为他们拥有
一些厂家之所以能率先降价、敢率先降价,是因为他们拥有相当的优势和实力,主要包括( ) ①生产成本低 ②生产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 ③企业规模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