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课堂上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课堂上,老师要同学们就下列文字的内容进行讨论:   

176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一名学生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把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向校长说明事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很多人表示不解,校长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依章治校,这是哈佛的立校之本,当今社会应该大力推行这种理念。有的说,敬畏规则,知错就改,这是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也有的说,主动承认错误应该得到鼓励,得到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处以开除学籍的惩罚。还有的说,读书人偷书不算偷,因为一本书开除学生,学校太绝情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既立规,不可反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氏教导子孙们小心谨记,表现出规矩既立不可反的道理。

孔子赞同弟子做好事应该有善报,更不能让行善的人有所损失。俗话说:“善有善报。”这是中国庚古不变的定理。而“行善”。“为善”之所以不及前者是因为它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社会利益和道德问题,是规则问题。

当一切规范和禁忌都不存在的时候,你离邪恶有多远?这是恐怖片〔隐身人〕海报的一句话。一个透明的人面对一个不透的世界时埋藏在你心底的欲望得到召唤,开始慢慢苏醒。于是就有了邪恶的“隐身人。”

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静置着邪恶,而筋骨邪恶的束缚一旦消失,那么就有了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暴行。即使在有规则的舒服下仍会有人蠢蠢欲动。争先恐后的去做那个“隐身人。”

对欲念的压制来源于道德,这是一种来自人类社会长久社会活动中几类的理念,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我过古代儒学的中心之道。古人曰:无德必亡,唯德必威。也就是说没有强制力量的道德是无力的从这一点来说,依法治国才是治理社会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方法,而所谓的“以德治国”实际上是一种鸡肋。

人性所致,我们无法抑制欲念的衍生,但舆论力量的攻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这就是规则。

记得有一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写过:在看似伤乱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被规范的放在某一个位置,一旦脱离了这个位置,我们将被这个世界所遗弃。”他笔下的威克菲尔违背的是另一种规则。

正如《麦田守望者》中斯宾赛先生对霍尔顿所说:“人生就是一场球赛,我们都要遵守每一项这样或那样的规则。”是的,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参加这样的“球赛”只有遵守既定的规则,就能将比赛进行到底。

有一种善叫作恶,善因未必有善果,道德标准的社会基础的制度与道德谁更有用?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由两则材料组合,第一则材料叙述两百多年前哈佛的一件小事,第二则材料是当今人们对哈佛事件的评论。审读材料要找到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明确材料本身的立意,找到原材料与现实生活的联结点。第一则材料中的哈佛理念是重点句,“校规”“看守”“有效”是关键词。而第二则材料中的第一个观点,“依章治校”“立校之本”正好与前面的关键词相呼应,“规章”是两个材料的联结点,“敬畏规章,遵守规章,执行规章”是材料的立意,聚焦这个立意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就不会偏题跑题。   

审题时不要拘泥于材料事件,而要以事件为出发点,联想到现实生活,选择富有现实针对性的切入点。联想是打开思路的钥匙。材料中有偷书学生和执行规章校长的故事。由这个学生可联想到忽视规则及违反规则的人和事,通过正反联想想到尊重规则自觉维护规则的正面典型。由这个校长可联想到严格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例;也可以由正到反,联想那些对违规者开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开后门姑息迁就的反面事例。   

审题时更要发掘材料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些关系的辩证逻辑。比如同学讨论的观点三和观点四涉及了“执行规则”和“关照人情”两个概念。这两者看似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通常说 “人情大过法”“面子大过法”或者“大义灭亲”“秉公断案,六亲不认”就是两者对立的表现。如果深入分析,两者又是统一的。执行规则就是尊重人权、关爱人性、呵护人情;反过来践踏规则就是践踏人权、人性、人情。深入发掘,可以写出哲理深刻的思辨文章。  

进行哲理思辨要学会运用一分为二、互相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看待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哈佛那个被开除的学生来说,开除也并不全是坏事;人生道路上吸取了这个教训,今后他的头脑会更清醒,步子会更稳健。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材料作文的写作: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相关题目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应用均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浓硫酸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应用均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发生钝化,可在常温下用铝制容器贮藏贮运浓硫酸 B.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性
从方框中选择适当的选项补全对话,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在横
从方框中选择适当的选项补全对话,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在横线上。其中有两项是多余的。 A. He works in a factory. B. She is ten. C. What’s this? D. Where is he from?
某班有52人,男女各半,男女各自平均分成两组,从这个班中
某班有52人,男女各半,男女各自平均分成两组,从这个班中选出4人参加某项活动,这4人恰好来自不同组别的概率是_________. 
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
下表是4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比较,请分析回答: 病名代号非近
下表是4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比较,请分析回答: 病名代号非近亲婚配子代发病率表兄妹婚配子代发病率 甲1:310001:8600 乙1:145001:1700 丙1:380001:3100
下图表示山东丘陵地区某县土地利用比重图,读图回答21—22
下图表示山东丘陵地区某县土地利用比重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影响该县苹果种植的主导区位因素      是( )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水源
洗衣机的脱水筒采用带动衣物旋转的方式脱水,下列说法中
洗衣机的脱水筒采用带动衣物旋转的方式脱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脱水过程中,衣物是紧贴筒壁的B.水会从桶中甩出是因为水滴受到向心力很大的
限制酶是一种核酸切割酶,可辨识并切割DNA分子上特定的核
限制酶是一种核酸切割酶,可辨识并切割DNA分子上特定的核苷酸碱基序列。下图为四种限制酶BamHI,EcoRI,HindⅢ以及BglⅡ的辨识序列。箭头表示每一种限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