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 ①点燃一支蜡烛,用一只烧杯倒扣

某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

点燃一支蜡烛,用一只烧杯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蜡烛燃烧片刻后熄灭,如实验一.

再点燃蜡烛,然后吹灭,看到烛芯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如实验二.、

将粗细均匀的木条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稍加热后观察木条燃烧现象,如实验三.

1)操作中,蜡烛能燃烧片刻的原因是烧杯中有氧气.

2)操作中,关于白烟的成分,有同学做出了下列猜想:A.白烟是水蒸气;B.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C.白烟是二氧化碳.你认为上述猜想有道理的是(填序号)B,理由是白烟具有可燃性.

3)该同学在做实验一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C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

答案

【分析】1)根据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氧气的助燃性分析,蜡烛消耗完烧杯内氧气变熄灭了;

2)白烟是固体小颗粒,根据物质的可燃性分析,水蒸气、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3)本题研究了蜡烛的燃烧,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了大量黑色物质,发现了问题,应该反复实验,来探究黑色的物质的成分;也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或咨询老师,来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不能不予理睬,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不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了解火焰的三层温度;

【解答】解:(1)蜡烛能燃烧片刻的原因是烧杯内有一定量的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能支持蜡烛燃烧,体现氧气具有 支持燃烧的性质.

2)关于白烟的成分,因为白烟能燃烧,故选 B,理由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石蜡能燃烧;

3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咨询老师,做法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

4)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

故答案为:(1)烧杯中有氧气; (2B;白烟具有可燃性; (3C;(4)高

【点评】解答本题要物质的助燃性、可燃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题目

若命题“∀x∈R,ax2-ax-2≤0”是真命题,则实数a的取值范
若命题“∀x∈R,ax2-ax-2≤0”是真命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
—Why don’t we just leave it until tomorrow? — I’m dead tired today. A.
—Why don’t we just leave it until tomorrow? — I’m dead tired today. A. Forget it.                           B. I couldn’t agree more. C. It all depends.     
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在绕地球45圈后,于2008年9月28
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在绕地球45圈后,于2008年9月28日胜利返航,在返回舱拖着降落伞下落过程中,其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况为(  ) A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一部《舌尖上的中国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纪录片的尴gà(    )和          ,②创造了难得的深夜的收视纪录和观众
现有双氧水溶液,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加入催化剂
现有双氧水溶液,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充分反应后,过滤,称得剩余液体的质量为50g。则生成O2的质量约为A.5.0 gB.5. 6g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教育学生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教育学生要讲求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家长作风。 B.某些人以祸起萧墙来解释科索沃地区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组是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组是                           (    ) A、辖制(xiá)     央浼(měi)     憎恶(zēng)  迤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