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4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6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8分)

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6分,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4分,答四点即可)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4分)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2分)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4分)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4分)

相关题目

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
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青海省
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既节约资源,又防止污染,符合可持
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既节约资源,又防止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例如:破铁锅、坏车架、废弃易拉罐、旧电线和铝材下脚料等可归为一类回
有机化合物A~E的转化如下列反应框图所示, 1 mol A和2 mol H2
有机化合物A~E的转化如下列反应框图所示, 1 mol A和2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饱和一元醇X,X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65%。 (1)X的分子式为
To tell you the truth, I, as well as the other students, ______ hungry. A. sure
To tell you the truth, I, as well as the other students, ______ hungry. A. sure am       B. am sure        C. sure are      D. are sure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丙>乙>甲 B.t2℃时,甲、丙
话题作文 歌词:“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
话题作文 歌词:“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
由下列事实或现象推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
由下列事实或现象推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测得某溶液的pH=0,则该溶液一定显酸性 B.澄清透明的河水一定是软水 C.能够与碱发生反
I got this bicycle for ______: My friend gave it to me when she bought a new one
I got this bicycle for ______: My friend gave it to me when she bought a new one.(  ) A. everything      B. something      C. anything      D.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