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4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6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8分)

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6分,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4分,答四点即可)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4分)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2分)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4分)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4分)

相关题目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时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要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
读漫画“长江与黄河的对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读漫画“长江与黄河的对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与黄河都结冰B.长江与黄河的流量都不大C.长江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D.长江流域生
《陋室铭》中以交往朋友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陋室铭》中以交往朋友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                        。
始皇廿八年的“峄山刻石辞”中载:“追念乱世,分土建邦
始皇廿八年的“峄山刻石辞”中载:“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今乃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从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采取了哪
若与|x-y-3|互为相反数,则x+y的值为 (    ) A.3    B.
若与|x-y-3|互为相反数,则x+y的值为 (    ) A.3    B.9    C.12    D.27
“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
“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可制冷。该化学物质是 (      ) A. 氯化钠      B. 固
下图表示南半球气旋的是(    )
下图表示南半球气旋的是(    )
用惰性电极实现电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用惰性电极实现电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稀硫酸溶液,实质上是电解水,故溶液pH不变B.电解稀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