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1分)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士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沧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 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诗、书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高,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长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正是因为马一浮启蒙早,幼年就跟着母亲学文,使得他才智极高,以至于后来他父亲请来的郑举人也辞馆不教,父亲也不再延师。

B.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认为绘画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

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于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的写法有偏题之嫌疑。

D.梁漱溟对马一浮的评价,与一浮欲为文宗和儒宗的心愿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E.马一浮曾经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学术要旨,认为六艺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是赞同马氏的说法的。

5.马一浮青年时期曾赴美奔日,你如何看待他这一段西学生活?请结合文章分析。(3分)

答:_______

6.马一浮能成为一代儒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___

答案

4.D3分,选B2分,选E1分。E项作者不是完全认同马一浮的说法的,从文章中“其观点值得商榷”可以看出。A中才智高与母亲启蒙早并无绝对关系,其中的因果逻辑也不能成立;C中不应该有偏题之嫌疑,因为正是由于热衷才跑到了西方,但也正因这样,才体会到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歧视,促使他回国转而醉心于儒学,并对中西之学有了更好的认识。

5.①了解了西方,介绍了西学。涉猎了柏拉图等人的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学了日文和德文。是《资本论》原版引入第一人,翻译了外国著作。②认识了中国的现实地位。得出了西方人歧视中国和国命如秋草的结论。③这一段西学生活为后来得出“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的结论打下了基础。后来认为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肯定了传统的文化。(每点1分,共3分)

6.①智高学博。智慧过人,曾经的老师也因他而辞馆。读书特别多,过目不忘,被誉为“读书种子”,读完了36 400余册的“四库全书”,为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②志坚性醇。1907年就表达了欲为儒宗的心志,纯然以求学问道、“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③提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不在于言说。④明确了“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学术要旨。指出东西之学皆出于六艺之道。(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3分)

相关题目

The Atlantic Ocean is one of the oceans that separate the Old World from the New
The Atlantic Ocean is one of the oceans that separate the Old World from the New. For centuries it kept the America from being discovered by the people of Europe. Many wrong ideas about the Atlantic m
已知F1=i+2j+3k,F2=-2i+3j-k,F3=3i-4j+5k,若F1、F2、F3共同作用在一个物
已知F1=i+2j+3k,F2=-2i+3j-k,F3=3i-4j+5k,若F1、F2、F3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使物体从点M1(1,-2,1)移到点M2(3,1,2),则合力所做的功为(    )A.10      
已知碘元素(元素符号为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请回答下
已知碘元素(元素符号为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的值为     ; (2)一般情况下,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人类的未来产生了太多的梦想,这些想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人类的未来产生了太多的梦想,这些想象引导人类发明了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人们的梦想越来越多地得以实现,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这
在下列物质中,受热能放出某气体A,并将所得残渣与盐酸反
在下列物质中,受热能放出某气体A,并将所得残渣与盐酸反应    又能生成气体A的化合物是( )   A.NH4HCO3   B.K2CO3      C.NaHCO3           
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
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A.“君君、臣臣、父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液氧B.洁净的空气C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液氧B.洁净的空气C.鲜橙汁D.澄清的石灰水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