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案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⑴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相关题目

已知数列{an}、{bn}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其首项分别为a1、
已知数列{an}、{bn}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其首项分别为a1、b1,且a1+b1=5,a1>b1,a1、b1∈N*(n∈N*),则数列{}前10项和等于    (    )A.55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R、T的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关系如图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R、T的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关系如图所示。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Y与Z能形成Z2Y、Z2Y2型离子化合物,Z与T形成的
下图为“某大河流域的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
下图为“某大河流域的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试题。 关于图中所示地区地质、地貌和地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斜成岭,背斜
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两组峰,其氢原子数之比为3∶2的化合
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两组峰,其氢原子数之比为3∶2的化合物是 
 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细胞中①、②和③的种类均不同 B.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鞭笞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鞭笞 懈怠 舌苔 心旷神怡 百战不殆 B.隔阂 遗骸 弹劾 惊涛骇浪 言简意赅 C.癖好 薜荔 巨擘 穷乡僻
(12分)已知四棱锥中,平面,底面是直角梯形,为的重心,
(12分)已知四棱锥中,平面,底面是直角梯形,为的重心,为的中点,在上,且; (1)求证:; (2)当二面角的正切值为多少时, 平面; (3)在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