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诚如作者洪迈所言,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笔下“反复及言”,上面“不以为罪”,而“今人”、也包括很多古人皆“不敢尔也”。隋炀帝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明朝诗人高启因写《宫词》,为朱元璋猜忌而被腰斩。李白、杜甫等如生在隋朝或明朝,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正是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文学的创作空间,唐诗才能跃居文学之巅,成为诗歌之最。唐朝的强大催生了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折射了唐朝的伟大。带刺的唐诗不仅没有为唐朝抹黑,反而为唐朝的政治开明作了最好的注脚。

带刺的唐诗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家不惧怕批评,害怕批评的国家难以强大。批评不是洪水猛兽,谄媚的赞歌才是。                      

(摘编自许家祥《唐诗何以繁荣》)

1.下面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朝国力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创作,这种优越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庞大的创作队伍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C.唐朝重视诗歌,实行经诗赋取士制度,科举要考诗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人重视诗歌创作,营造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D.唐代政治开明,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发展中解除了许多束缚,统治者这种博大的襟怀诗人自由创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诗浩如烟海,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等优秀的诗人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B.唐诗源远流长,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有前代的广泛积累,诗歌创作久盛不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行体样式极大发展。

C.唐诗成就辉煌,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国在诗歌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垄断之势,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

D.唐诗质量优异,鲁迅先生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并感叹: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诗人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批评时政的诗歌,这说明唐代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了信心,对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

B.唐代诗人写诗尽可直辞咏寄,无需避隐。就连外人不应该知道的皇宫中的私生活,他们也敢反复抒写,皇帝并不因此给他们治罪。

C.《容斋随笔》的作者——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反复及言”,当今和唐以前的人都不敢那么写。

D.隋炀帝对谏我者必杀之,秦不闻其过而亡天下,朱元璋将诗人高启腰斩,这些例子反衬了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折射出唐朝的伟大。

答案

1.B【解析】唐诗繁荣的原因,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B项说的是唐诗繁荣的表现,而不是原因。从结构上看,首段是引子,说的是唐诗的辉煌成就和繁荣的局面;第2段进入正题,但B项理解的依据却来自第1段,由此可判定该项错误;另外从B项本身的说法来看,“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已经不是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的问题了,而是繁荣的标志。其它三项均符合文意。

2.D【解析】D 项张冠李戴。该项的表述来自第1段最后的句子,可以从三个角度作答。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的名句,不是鲁迅先生的。如果考生知道这个句子的 出处,则可一锤定音。②如果不知道名句出处,可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判断。“鲁迅先生”夹在“……光焰万丈长。”和感叹:“……”之间,后面的冒号说明引号部分是鲁迅感叹的全部内容,前面的引号部分与鲁迅的感叹无关。如果是鲁迅先生说的,“感叹”后面要用逗号。③通过灵活的推理进行判定。从文中原句来看,该项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鲁迅对唐诗的评价牵强附会,是站不住脚的。

3.C【解析】C项说法过于绝对,把局部说成了全部。“今天的人和古人都不敢那么写”, “古人”前面缺少“很多”“许多”等限制成分,参见倒数第2段的有关句子。该项的说法不仅与原文不符,而且与后文的内容——隋炀帝、秦、朱元璋等滥杀敢于进谏的古人相矛盾。

相关题目

读右图,回答1-2题。 1.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
读右图,回答1-2题。 1.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  )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2.甲和丙之
 为了了解某校八年级学生身体发育情况,抽取了40名学生进
 为了了解某校八年级学生身体发育情况,抽取了40名学生进行测试身高,结果如下:1.55米5人,1.60米16人,1.75米10人,1.80米8人,1.90米1人.请你计算这40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是否大方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是否大方得体,行为举止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份,言谈话语也开始有所忌讳和选择。这些都是(   )A.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现代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郭青建
已知命题:在上定义运算:不等式对任意实数恒成立;命题:
已知命题:在上定义运算:不等式对任意实数恒成立;命题:若不等式对任意的恒成立.若为假命题,为真命题,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选文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选文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
抛物线y=3(x﹣2)2+5的顶点坐标是( ) A.(﹣2,5)    
抛物线y=3(x﹣2)2+5的顶点坐标是( ) A.(﹣2,5)       B.(﹣2,﹣5)      C.(2,5)         D.(2,﹣5)
(2015•聊城)“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始终是人们高度关
(2015•聊城)“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始终是人们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食品安全应考虑的问题包括( ) ①食品本身是否有毒 ②食品的保质期  ③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