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出人头地与衣锦夜行
易小明
我发现,德国的富有者像在“衣锦夜行”。 衣锦夜行是讲一个人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夜晚行走,没人看见,有不值得的意思。在德国,富不傲穷,穷不妒富,大家相互尊重,相安生活,自然而然。由于德国的富有者不显山露水、招摇过市,所以说,他们像在衣锦夜行。可是,爱面子的中国人,却特别渴望衣锦还乡。如果有钱了,就非得让别人知道不可,否则,就像是白富了。富人不仅要衣冠楚楚,更要前呼后拥。在街上,一看那大腹便便、高昂着头、前呼后拥者,十有八九就是个当官的或者是有钱人。但在德国要进行这种有钱与否的判断却相对较难,个个都文质彬彬、气宇轩昂,富不彰富,穷不显穷,不了解底细,从外观上你根本不知道谁拥有万贯家财。
①德国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人生价值实现领域主要划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差异,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所以,他们能够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②这样,生产力发展当然也很快,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强调自由和平等(当然,这也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而传统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人生价值实现领域则主要划定在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它注重人与人的差别,强调人对人的征服、改造,希望能出人头地、做人上人。
中国社会是一种差等结构。 在中国传统差等社会结构中,天生缺少人人平等理论,更没有人人平等的社会实践基础。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只有当他在差等社会结构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之后,他才算得上一个人物,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要如此,他就得不断地“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不是指学科学文化,而主要是学如何“仁爱”,如何有德,如何做人。只有通过“学”,他才会悟,才会出类拔萃,从而出人头地。在孔子眼里,大禹、文王都是有德之人。荀子提出:“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唯其学乎!”所以,在中国历来就有“学而优则仕”、“仕则达”的思想。
可见,在传统中国人眼里,人生价值的实现意味着显耀,意味着特殊,意味着与一般百姓的不同——不仅是经济收入方面的差异,还有权力、地位、名声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三字经有“少而学,壮而行,上至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继于前,裕于后”之论。这里的“泽”、“扬”、“显”、“继”、“裕”都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社会差等优势的承认、崇拜和追求。这也就是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成为人们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根本出路和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促人进取,但更多的是带来内耗。
综上所述,一种行为,一种现象,总有它深刻的文化根源。③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以这样的速度,三十年赶上像德国这样的世界先进国家也许不成问题。但是,要维持这样的速度,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恐怕很难,还必须从文化的变革中寻求一种恒久的支撑力量。
1、文章的目的是要谈中国文化的,开头却是从德国写起,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方法?在本文中这种方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三段提到了孔子和荀子。这两个例子在文段中的顺序为什么不能对调?
3、实用文体,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严密。从文中加线的三处语句中任选两句,分析其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选择第 (填序号)句。分析:
选择第 (填序号)句。分析:
4、文章结尾说:“要维持这样的速度,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恐怕很难,还必须从文化的变革中寻求一种恒久的支撑力量。”
(1)“恐怕很难”的原因是什么?
(2)“恒久的支撑力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