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卷甲而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                 审:谨慎

      C.方西用兵                          鄙:边境

      D.王安石铜禁                       弛:放松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皆谓其论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答:                                                                   

   2)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

答:                                                                   

   3)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答:                                                                   

答案

1.【答案】A

【解析】趋:奔赴。如“夜趋高邮”(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尝趋百里外”(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答案】D

   【解析】③和⑤不是。③是说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之事,张方平认为一定是谣传。⑤表现的是张方平上奏的十四条计策好。

3.【答案】C

【解析】(不是“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到上元观灯”,而是“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此时适逢上元节日(即元宵节),他又让城门三天不关”)

4.【答案】(1)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才是必胜的方法。

2)下诏催促方平前往,并答应(他)让他斟酌事宜自行处置。

3)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做防备了。

附文言文翻译:

张方平,字安道,应天宋城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能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籍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趁此机会)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事强盛,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不断前往守蜀。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相关题目

下列人物在《史记》中不可能被记载的是 A.秦始皇       
下列人物在《史记》中不可能被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曹操          C.商鞅            D.孔子
下列关于元素及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元素及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N不仅是生物膜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脂肪、ATP、DNA等不可缺少的
若集合,,那么 A.  B.            C.    D.
若集合,,那么 A.  B.            C.    D.
A、B、C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该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A、B、C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该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许多共同特点,分
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
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 ) 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 B.该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 C.若D种群为增长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酒精的体积不要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
 Bobby ______ me your secret, but he meant no harm.    A. shouldn’t have
 Bobby ______ me your secret, but he meant no harm.    A. shouldn’t have told              B. should tell  C. mustn’t have told               D. could tell
He was sentenced to death _____ what he has stolen from the bank.A. that B. sinc
He was sentenced to death _____ what he has stolen from the bank.A. that B. since C. because D. because of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