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许多人对“洋节日”十分排斥,将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许多人对“洋节日”十分排斥,将它与麦当劳快餐、迪斯尼动画和好莱坞电影并列,作为西方文化入侵的象征。有人还把过“洋节”还是“土节”上升到民族大义的层面。

  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呢?请以“土节和洋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一、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洋节的流行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的体现,必须尊重其代表的文化,但同时也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土节与洋节比起来缺乏一定的娱乐性,不够浪漫、新鲜、热闹,再是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等都造成了土节备受冷落。怎样让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麦收指出,“洋”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土”衰。他指出,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传统的中国节日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们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去发展、完善一些传统的东西,但不能用“现代化”的东西代替传统,否则,传统节日就不称其为“传统”了。)

  作家冯骥才强调,不应将洋节看成洪水猛兽,类似母亲节这样的外来节日可以弥补我国传统节日的不足。

  二、洋节的“入侵”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一方面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有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革命式态度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支离破碎,甚至只剩下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借用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作家冯骥才的话说,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这是导致传统节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三、洋节打败土节是文化自卑下的杞人忧天。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相对主义中提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价值,所谓文化上的优越和颓废往往是观察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已。那种从新闻、广告、和商业行为中感知洋节大受青睐而土节备受冷落,进而断定洋文化打败了传统文化的结论,不过是一种文化自卑下的杞人忧天罢了。

相关题目

1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很多老人虽然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这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
Less is more. This is why we say: reduce things by half instead of doubling the
Less is more. This is why we say: reduce things by half instead of doubling them, get rid of junk instead of piling it up, slow down instead of  36  . Apply these  37  in your everyday life, an
调节水和无机盐代谢的最高中枢是(     ) A.垂体前叶 B.
调节水和无机盐代谢的最高中枢是(     ) A.垂体前叶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 D.垂体后叶
下图是某家族黑尿症的系谱图。已知控制该对性状基因是A、a
下图是某家族黑尿症的系谱图。已知控制该对性状基因是A、a,则(    )     ①预计Ⅲ6是患病男孩的概率  ②若Ⅲ6是患病男孩,则Ⅱ4和Ⅱ5又生Ⅲ
含有三种主族元素X、Y、Z的三原子分子,若分子中只存在单
含有三种主族元素X、Y、Z的三原子分子,若分子中只存在单键,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中3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可能为21B.该分子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A.青稞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A.青稞    水稻                                         B.高粱    玉米 C.玉
Bill Clinton said during his two terms as president America had moved out of  
Bill Clinton said during his two terms as president America had moved out of            industrial economy into          information age. A.an; an           B.the; an
右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牛耕砖画》,这种耕作方式开始普
右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牛耕砖画》,这种耕作方式开始普及全国是 A.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盛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