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铜和浓硫酸可以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反应方程式已配平

已知铜和浓硫酸可以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反应方程式已配平):

Cu2H2SO4(浓)CuSO4A↑+2H2O

试通过计算和推理完成下面的问题:   

1A物质可以导致酸雨的形成。则A应该属于用字母代号填写)

A.酸     B.碱     C.盐     D.酸性氧化物     E.碱性氧化物

A物质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此反应中填写化学式,下同)失去电子,氧化剂是       

2)若A物质通入品红溶液,观察到溶液褪色,说明A物质具有填序号,下同);若A物质通入Na2S溶液,观察到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浑浊,说明SO2具有                 

A.氧化性             B.还原性             C.漂白性

A物质通入双氧水,请大胆判断所得溶液是填溶质的化学式)

3)一定量的铜片与100mL 18mol/L 的浓H2SO4充分反应,如果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2mol电子,生成的A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L(假设气体全部逸出)。若用4 mol·L-1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A,并生成正盐,写出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计算需要NaOH溶液的体积        L

答案

【答案】1DSO2KMnO42CAH2SO4

32242NaOH + SO2 =Na2SO3 + H2O005

试题分析:(1)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SO2属于酸性氧化物。因此选项为DSO2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由于发生反应:2KMnO4+ 5SO22H2O=K2SO4+2MnSO4+2H2SO4。在此反应中,SO2失去电子,作还原剂;KMnO4得到电子,作氧化剂,表现氧化性。(2)若SO2通入品红溶液,观察到溶液褪色,是因为SO2有漂白性。若A物质通入Na2S溶液,观察到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浑浊,是因为发生反应:SO2H2O=H2SO3H2SO3+Na2S=Na2SO3+H2SSO22H2S="3S+" 2H2O. 说明SO2具有氧化性。若将SO2通入双氧水中,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H2O2=H2SO4,产生硫酸。(3)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在反应方程式中,每产生1molSO2气体,电子转移2mol.。现在电子转移了02mol,所以产生了01molSO2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224L。若用4 mol·L-1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SO2,并生成正盐,则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2NaOH + SO2 =Na2SO3 + H2OnNaOH=2nSO2=02molVNaOH=n÷c=02mol÷4mol/L=005L

考点:考查S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及有关反应的计算的知识。

相关题目

(2009辽宁卷文)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球体,则地球上的北纬
(2009辽宁卷文)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球体,则地球上的北纬纬线长和赤道长的比值为 (A)0.8    (B)0.75    (C)0.5  (D)0.25
家庭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家庭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          B. “卫岗”牌学生饮用奶   
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中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从政体结构看,两国存在明显的差
读《拔掉那颗蛀牙》,完成第1—5题。 ⑴她恨全家人。 ⑵她
读《拔掉那颗蛀牙》,完成第1—5题。 ⑴她恨全家人。 ⑵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
以下描述与南极大陆无关联的是(   ) A.“冰雪高原”  
以下描述与南极大陆无关联的是(   ) A.“冰雪高原”     B.“热带大陆”   C.“风库” D.“白色沙漠”
下列叙述中,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 红棕色的NO2,
下列叙述中,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 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B. 黄绿色的氯水光照后颜色变浅 C. 由H2、Br2(g)、HBr(g)气体组成的
关于《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理解,不正确的是 清代的水
关于《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理解,不正确的是 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 A.白银大量流入是造成中国地价与米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B.康乾时期人口的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