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阅读,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论述文阅读,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 “义”、“礼”、 “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节选自2010年1月15日 《人民日报》)

12.下列选项中对“中庸”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 是儒家伦理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C.“中庸”是人们领悟、顺应自然万物与四时变化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13.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

1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B.“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

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

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

答案

12.C

13.D

14.B

【解析】

12.

试题分析:“中庸”属于儒家伦理学说的范畴,“人们领悟、顺应自然万物与四时变化规律”只是这一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运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这只是孔子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做法而非做到“中庸”的一个条件。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A原文意思是“对‘中庸’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C“感到绝望”的说法太绝对,这种说法也与昏文提到的孔子的具体实践相矛盾。D原文中是黑格尔认为“《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相关题目

书面表达以“My life in ten years”为题写篇短文,要求描写生动
书面表达以“My life in ten years”为题写篇短文,要求描写生动,语言流畅,80词左右内容提示:1 what will you be? 2 where will you live?             3 what wi
下列材料中不能直接相互印证的是 A.“风雨冥晦时,惟凭针
下列材料中不能直接相互印证的是 A.“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行”与“昼观日,夜观星,晦观针” B.天水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与《天工开物》中的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因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因为刮起了大台风,江轮停开,所以启程的日期________了。 ②为把我国软件推向世界,这家公
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所示,则它的体积为(    ) A.   
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所示,则它的体积为(    ) A.        B.        C. 20       D. 40
把一张多边形的纸片剪去其中某个角,剩下的部分是一个四
把一张多边形的纸片剪去其中某个角,剩下的部分是一个四边形,则这张纸片原来的形状不可能是是() A.六边形        B.五边形       C.
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燕
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A.秦兵旦暮渡易水 B.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2c2=2a2+2b2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2c2=2a2+2b2+ab,则△ABC是( ) 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
阅读张旭《桃花溪》诗,回答问题。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
阅读张旭《桃花溪》诗,回答问题。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中所描写的桃花溪景象表现出诗人对陶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