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是A和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70°C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 .
(2)图中P点的含义是 .
(3)将40°C时的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之一是 .
(4)某同学配制了20°C的A的饱和溶液,利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左边试管中装有20°C的A的饱和溶液,向右边试管中加入下列选项中的 (填序号)物质,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左边的试管中没有晶体析出.
①浓硫酸 ②氢氧化钠固体 ③水 ④氧化钙.
图1是A和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70°C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 .
(2)图中P点的含义是 .
(3)将40°C时的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之一是 .
(4)某同学配制了20°C的A的饱和溶液,利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左边试管中装有20°C的A的饱和溶液,向右边试管中加入下列选项中的 (填序号)物质,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左边的试管中没有晶体析出.
①浓硫酸 ②氢氧化钠固体 ③水 ④氧化钙.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70°C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图中P点的含义是:在30°C时,A、B的溶解度相等;将40°C时的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氧化钙都有吸水性,都能使左边试管中装有20°C的A的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只有水不能使左边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解答】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70°C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10g,故答案为:10 g
(2)图中P点的含义是:在30°C时,A、B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30℃时,物质A和B的溶解度相等
(3)将40°C时的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故答案为: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4)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氧化钙都有吸水性,都能使左边试管中装有20°C的A的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只有水不能使左边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故答案为:③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