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分析】A项,考生可据构词方式判断。“季秋”应该和“暮春”、“仲夏”之类的意思差不多,那么,这个“季”就不是“季节”的意思,而是“每个季度的最后一月”的意思。《礼记》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之句。深秋花事萧瑟,唯菊花独立寒秋,开得异常繁茂。一阵阵馥馥的香气于东隅飘来,令人神清气爽。
【思路点拨】考生要熟读文言材料,据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以排除法,一般可以正确作答。
10.【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试题为传统题型,所考查的虚词也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中的。考生可据对照句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用代入法进行排除)。A项:代词,指“天地变化”/语气副词,“还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气),出自课文《烛之武退秦师》;B介词“比”/介词“对于”,出自课文《五人墓碑记》;C相当于连词“而”,地,表修饰。对照句出自课文《归去来兮辞》。D代词,“……的人”/代词,句中停顿,表判断。
【思路点拨】考生可能会在C和D间犹豫。可以仔细辨识,反复推敲。
11.【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
【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二段:“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而他不快乐的真正原因在这句话的前面:“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因此,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思路点拨】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要草率。
12.【答案】(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_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采分点】(1)的“明”,(2)的“仰食于我”(3)的判断句式和两个“者”的含义的区别。
【思路点拨】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13.【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顿、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考点】考查对文章构思的分析。
【解析】首先要明确题干中“如何阐述……的道理”的隐含信息就是让考生回答作者说理的手段、方式、方法。如果把它看作议论文,就是回答议论文“三要素”的问题。这样转换思路后,结合选文来分析,应该不成问题。另外,第11题的D项也可借用。
【思路点拨】作为一篇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往往将叙事与说理、劝勉融为一体。考生可结合课文知识和相关文体知识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