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预设的知识分析下面一段文字中法官的断案策略。
一个富翁丢了钱包,他许下诺言:谁若将钱包交还给他,就把包里的一半钱分给他。
有位农民捡到钱包,得知富翁的诺言,立即将钱包交给了富翁。不料富翁却说:“我的钱包里还有一块宝石,你还给我,我才给你包里的一半。农民知道碰上了个无赖,就告到法官那里。法官思虑片刻,对富翁说:“丢的钱包里有钱和宝石,而这个钱包里只有钱,根据你说的,很清楚,此钱包不是你的。你再等等吧,有人捡到会还给你的。”
运用预设的知识分析下面一段文字中法官的断案策略。
一个富翁丢了钱包,他许下诺言:谁若将钱包交还给他,就把包里的一半钱分给他。
有位农民捡到钱包,得知富翁的诺言,立即将钱包交给了富翁。不料富翁却说:“我的钱包里还有一块宝石,你还给我,我才给你包里的一半。农民知道碰上了个无赖,就告到法官那里。法官思虑片刻,对富翁说:“丢的钱包里有钱和宝石,而这个钱包里只有钱,根据你说的,很清楚,此钱包不是你的。你再等等吧,有人捡到会还给你的。”
在这个例子中,富翁很明显在耍赖,但法官并没有正面驳斥他,而是首先承认他的话,把他提供的预设信息信作为新信息的出发点(已知信息),结果推出“此钱包不是你的”这一结论,让富翁无法申辩。法官在这里利用的就是“将错就错”法。这一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利用对方自己声言的虚假预设作为出发点回击对方,使得对方哑口无言,没有分辨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