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 关
向延波
曾经,谁家的屋檐下都趴着一只忠实的黄狗,谁家的竹林里都养着一群八哥或者喜鹊,它们丝毫不怕人。因为它们就是家的一份子,在炊烟袅绕的竹林里繁儿衍女。晨昏喧闹,大自然的生灵和人类相处和谐。因为世代相处,竹林里的鸟儿也通了人性,你喜它迎客,你悲它缄声。平日里,木屋里的油灯灭了,那就是熄灯号,外面竹林里的精灵们就识趣地停止了喧闹,只剩下一个静谧平和的世界。
曾经,有缭绕在青山脚下浓酽的烟火气和弥足珍贵的人情味。两岸之间一百多户人家,从皤然白发到黄口小儿,无人不识。一个村庄就象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家有事全村张罗。农忙时节,谁家劳力不够,喊人帮工,不开一分钱,大家心里有数,下次还工。谁家婚丧嫁娶,大家都热热闹闹地凑份子,三五块钱,不排场,不攀比,村里的五保老人都请来打牙祭,前后吃喝数天,就图那个热闹和快活。那时节,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在田地里忙活,每一块田地都有人打理,每一个沟垄都侍弄得整整齐齐,每一棵白菜都有手抚摸,有粪水浇灌,每一个孩子虽然沾满泥巴,但都有爹疼娘爱。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今儿东家缸里没米了,出门就能借几升;西家没火柴了,拿着一捧松毛去“包火”,一路吹着火过来,一路打哈哈。
在这样的村子里生活,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长辈的话带着线装书的道理和几千年来家族的口口相传,很少有人去请律师打官司。乡亲们的心中自有一座庄严的法庭和良心的天平,什么能做,什么是过,谁是陈世美,谁是魏忠贤……夫妻虽然只在相亲时见过一面,但一辈子相濡以沫,忠贞不渝,拳头打不散,农药喝不散,家庭稳固,孩子阳光。虽然贫穷,骨气犹在。勤劳、淳朴、忠厚、善良、仁义一贯是主流,谁背道而驰就是众矢之的,被一村子的人指指戳戳,在一村子的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者会成为流传下去的谚语和笑柄。
而如今,这一切都变了。
和中国其他普通的村庄一样,我的故乡也在那个让人疯狂、让人惊喜的打工潮里脱胎换骨。乡亲们告别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顺着出山的路、顺着流水的方向、顺着铁轨源源不断地流向他乡,流向他们梦想开花的富庶之地——城市。他们的勤苦耐劳似乎终于找到了等价的平台和天地。城市在教他们脱下布鞋换上工装的同时,也让他们发现了金钱的万有魔力。一夜之间,如梦初醒的乡亲们改变了几千年传承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夫子的教诲如烈日下的水雾一样被烘干。以金钱的多寡论成败,或许这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意,但现实就是这样。
他们源源不断地向故乡汇来他们几辈子也挣不下的金钱,那个昔日菜绿的小村庄脸上开始有了血色。那些低矮的小木房逐渐被高大的楼房所替代,女人们身上的衣服没有了补丁,老人不再为孩子们的学费发愁。但是,金钱的本质是市侩的,它能释放所罗门的魔鬼,扭曲人的心灵和良知。我的村庄十室九空,我的田园杂草芜长,我的老人无人赡养,我的孩子留守一方。他们在汇回数不清的钞票的同时,也寄回来了骨灰盒、矽肺诊断书、离婚协议书和逮捕令;他们在衣锦还乡的同时,也带回了新农村的背叛、傲慢、自私和偏见。
在逐渐寡淡的年味里,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我的心境如同寒冬一样低落。就在我万般嗟叹的时候,大年二十九的早上,屋场上的一个邻居老人因血栓倒在火塘边,与世长辞,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而她唯一的女儿正在深圳过年。
(选自2015年《散文百家》第6期,有删改)
(1)下面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过去的乡村,每家每户都养着一只黄狗,养着一群八哥或者喜鹊,它们是家里的一分子,说明那时大自然的生灵和人类是和谐相处的,暗示了环保的主题。
B.作者形象地将村庄比作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在这里,一家有事全村张罗,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借米、借火毫无芥蒂。
C.在作者眼里,过去的乡村有着道德的准则,人们心中有着庄严的法庭和良心的天平,因为有这样主流意识的约束,村人家庭稳固,是非分明。
D.在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乡村的人们改变了几千年传承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发现了金钱的万有魔力,以获得金钱来评定自己的成功与否。
E.这篇散文在整体构思上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过去乡村纯扑的乡情民风来反衬现代社会冲击下乡村的变化,抒发了作者对乡村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请根据原文,理解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长辈的话带着线装书的道理和几千年来家族的口口相传,很少有人去请律师打官司。
②他们的勤苦耐劳似乎终于找到了等价的平台和天地。
(3)文章最后写到一个农村老人在大年二十九的早上孤寂离世,而她的女儿却正在深圳过年。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1)EC(E3分,C2分,B1分。)
(2)第一句话的含义:①表明淳朴善良、忠厚仁义的民风传承千年,②表明乡亲们对那时乡村生活习俗有一种认同感。
第二句话的含义:①乡亲们的勤劳付出得到了相应金钱的回报,②“似乎”二字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否定。
(3)本题评分标准:合乎以下任何两点,均可得6分,每点3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①深化文章主题。本文通过乡村前后的变化,表现了现代社会工业文明冲击下,人与人之间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对人情冷漠这一社会现象的批判。
②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文章把老人死在大年二十九的早上的情节放在文章最后,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引发诸多思考。
③渲染强化悲哀气氛。老人在乡村孤寂去世,女儿却在深圳过年,令人悲痛。增强文章感染力。
④同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原先的乡村其乐融融,人与人之间充满温馨;现在的乡村,人心离散,亲情冷漠。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最后一句表述错误,本文不是环保主题。故不得分。D项最后一句表述错误,应为“以获得金钱的多少来评定自己的成功与否”。故不得分。E项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正确,故得3分;C项从局部分析,正确,故得2分;B项“毫无芥蒂”于文无据,介于两可之间,故得1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本题涉及对文意的把握,如A“环保主题”故意拔高;对文句的理解,如D是“以获得金钱的多少来评定自己的成功与否”。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1)“线装书的道理”应该是对长辈的话的认可和尊敬;“很少有人去请律师打官司” 表明民风的淳朴善良,村民的忠厚仁义。(2)“勤苦耐劳似乎终于找到了等价的平台和天地”注意“等价”“似乎”两词。
【考点定位】
【技巧点拨】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3)试题分析:文章最后写到一个农村老人在大年二十九的早上孤寂离世,而她的女儿却正在深圳过年。两者本身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人去世的悲凉与春节这个团圆的节日似乎很不协调,其实这更能引人思考,深化主题。
【考点定位】
【技巧点拨】:解答此题,可从文章主旨、表达技巧、读者感受几个角度回答。这篇散文在整体构思上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过去乡村纯扑的乡情民风来反衬现代社会冲击下乡村的变化,抒发了作者对乡村复杂的思想感情,所以安排这一内容深化文章主题,渲染悲剧气氛。手法上用现在与过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人们的思考。
1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示例:在雪野中行走,我会抛却秋日里那种孤独的沉思,心情就像美丽的雪瓣一样飘扬起来,自由地放飞纯洁的梦想。
【答案】在森林里穿行,我会忘记冬日里那苍白的告白,心情就像快乐的鸟儿一样歌唱起来,成功地释放如山的压抑。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句子重点在仿,首先仿形,即例句中的重点词在仿写的句子中要有,仿写的句子的结构和被仿的句子要一致,这是得分的基点,然后注意仿意,仿写的句子的内涵和被仿的句子的内涵要一致,句子的修辞要基本一致。
【考点定位】
【技巧点拨】仿写句子既要做到“形似”又要做到“神似”。 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努力创新。本题运用了比喻修辞,仿写是也要使用比喻;还要注意积极乐观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