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A市2001年到2006年城乡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A市2001年到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民币元)

6842

7703

8472

9422

10493

1175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民币元)

2034

2476

2622

2936

3255

3578

注:2001年至2006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0.4%和 7.4%。

图1:2001-2006A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幅度统计

材料二、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由上世纪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消费率过低造成储蓄率过高,进而又促使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为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当前我国要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提高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如果最终消费率由现在的49%提高到55%左右,居民消费率由现在的35%恢复到50%左右,就会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1)请揭示材料一的经济信息。

(2)请你为解决图1 中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3)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十二五”计划重视居民消费的经济学道理(10 分)

答案

(1)材料一揭示的经济信息有:A市2001年到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增长率均得到持续增长,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增长率均存在差距,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幅度呈现下降趋势。(6分)

(2)①生产决定消费,必须大力发展生产,保持经济稳定,增加居民收入。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增加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总量和增长幅度。③居民消费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所以要完善社会保障、降低失业风险,以增加未来预期的预支。④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有密切关系,所以要制定政策的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⑤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所以要稳定物价。(10分)

(3)①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十二五”计划重视居民消费,改变因消费率过而引发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这是重视消费反作用的体现。(4分)

②针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幅度和最终消费占GDP比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十二五”规划重视居民消费,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提高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最终完成、对生产和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生产积极性(6分)

相关题目

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因式分解: 9a2(x﹣y)+(y﹣x)
因式分解: 9a2(x﹣y)+(y﹣x)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NO与11.2L O2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气体分子数为NAB.3.6g重水中含有的中子数为2NAC
如图,在7×7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画一
如图,在7×7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画一条线段AB=,使点A,B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设AB与网格线相交所成的锐角为α,则不同角度的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我家的相册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B.一个同学一下课就追问
为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缺乏会造成贫血的无机盐是(
为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缺乏会造成贫血的无机盐是( ) A.钙           B.铁            C.钠             D.磷
已知反应X+Y = M+N为吸热反应,对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
已知反应X+Y = M+N为吸热反应,对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
(09高考模拟)关于30年代至二战前国际形势的表述中,不正
(09高考模拟)关于30年代至二战前国际形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挑战,逐步崩溃    B.世界大战的欧、亚策源地形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