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听蟋蟀歌唱 钱续坤 ①听惯了夏夜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听蟋蟀歌唱

钱续坤

听惯了夏夜此起彼伏的蛙鸣,一不留意,蟋蟀的瞿瞿声带着特有的金属质感,在耳边悠然地响起。古来有“以虫鸣秋”之说,这鸣秋之虫远远不止一种,但是屈指数数,恐怕要算蟋蟀最为积极。

大雁南飞,黄叶遍地,在刈割后的田野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比赛捉蟋蟀,小心地装在用竹篾做成的笼子里,听它们唱歌,看它们打斗,那份愉悦,至今都享用不尽。到了晚上,草丛下,瓦砾间,墙缝中,厨房里,这些夜游的民间歌手,不知疲倦地奉献着清纯朴素的鸣唱,给肃杀的秋天增添了些许生机,使得我们的童年始终充满了欢乐、幸福和憧憬。我那时非常欣赏蟋蟀的“歌喉”,固执地认为那种歌唱比油蛉子要悦耳得多,比纺织婆要动听得多。事实上,那是彻底的谬误,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出自它的嗓子,而是在于它的翅膀。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个像锉一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就能够咿咿呀呀地唱个不停了。

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神奇。秋夜的蟋蟀,在线装的中国里独具魅力。《诗经·豳风》里记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对蟋蟀的描写完全遵循着它的活动时序。宋朝词人周邦彦云:“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蛩即蟋蟀,古人听蟋蟀鸣叫,好像是劝人机织一般,因此蟋蟀又称促织。乡下的孩子解释蟋蟀鸣唱的歌词为“浆浆洗洗,预备寒衣”,这样的儿歌与“促织”的意思相距不远,只不过不是织布做新衣,而是浆洗旧衣裳,做好过冬御寒的准备罢了。加之秋天总会使人伤怀悲悯,愁肠百结,蟋蟀还往往作为悲秋的载体,宋朝姜夔《齐天乐·咏蟋蟀》词云:“瘐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此词从“愁赋”起,到“更苦”终,满纸尽是凄凉之音,哀婉之语,读来令人怅然万千,慨然万千。

尽管蟋蟀的鸣叫会引来悲怨愁苦,但还是有人愿意去听它的“哀音似诉”。《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这些深宫佳丽夜夜与蟋蟀为伴,是同病相怜,互诉悲怨,还是排遣寂寞,聊胜于无,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吧。这些宫女与被她们关在小金笼中的蟋蟀,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两样。

蟋蟀不仅仅是悲秋的载体,同时也是乡愁的化身,它在游子的窗前和床下歌唱,在月亏月盈的夜晚歌唱,唱得多少人牵肠挂肚,唱得多少人潸然泪下。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浓浓的思乡之情,也深深触动了作家流沙河的灵感:“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峡那边唱歌/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

我是不会徒生故园之叹的,这也许是因为我没有长时间离开家乡,缺乏那种离愁别恨的故土情结吧。但我生活的地方是个新兴的县城,与生我养我的乡村只有百里距离,我常常有机会回到母亲身边撒娇,或者蹲在村头,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今夜,我与无数只蟋蟀相聚在乡村的一隅,先是轻轻地敲打墙根,尔后屋顶,尔后窗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那声音就像木兰家的织机,细细密密的节奏里,有一种亲切与柔婉,唧唧复唧唧;那声音又像摇着摇篮的母亲在那哼吟,清雅自然,充满磁性,唱得人心里服服帖帖的,似用熨斗熨过,瞿瞿又瞿瞿……

枕着蟋蟀的和鸣入眠,今夜,我一定会做一个甜美的梦。梦中,我也变成了一只鼓噪着翅膀的蟋蟀,在那荡气回肠地歌,在那自我陶醉地唱!

(选自《钱续坤散文选》,有删改)

16.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17.作者在第节引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18.理解第节中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19.赏析文章第小节中画线句子表达上的特点及效果。(5分)

20.文章的标题是“听蟋蟀歌唱”,请结合全文探究其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答案

【答案】

16.首先作者认为鸣秋之虫,蟋蟀最为积极;接着,作者回忆童年在乡村捉蟋蟀的情景;然后作者认为在线装的中国里蟋蟀独具魅力;最后作者聆听蟋蟀并梦化蟋蟀。

17.内容上:突出蟋蟀是乡愁的化身,表现了诗人余光中对故土的思念。结构上:照应了题目,与文中有关“蟋蟀”的诗句相呼应,也为作者夜听蟋蟀并梦化蟋蟀作了铺垫。表达上: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更富有意蕴。

18.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蟋蟀具有丰富的意蕴,并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常用来写作的对象)。

19.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长句与短句相结合,多用叠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作者倾听蟋蟀歌唱的种种感受,表达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20.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表达作者对故乡浓浓亲情的无比眷恋。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解析】

16.

试题分析:梳理作者的思路,实际就是理清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前后的内容应该有明显的变化角度。像本文,“蟋蟀”贯穿始终,文章的思路与此对应。先写鸣秋之虫,蟋蟀最为积极;然后展开回忆;接着丰富联想,“秋夜的蟋蟀,在线装的中国里独具魅力”;最后作者梦中化蝶。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第5段引用余光中的话,不同于开头或结尾的引用。除常规“作用”类答题要点外,还需明白这样两点: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使文章的语言显得凝练精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该句理解主要抓住“线装的中国”,借助下文语句,“线装的中国”主要是指中国的文学作品。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研读题干,抓住关键词语“表达上的特点”,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句式特点”等角度思考。“蟋蟀相聚”,运用拟人手法;“像木兰家的织机”,运用比喻手法。“我与……”,长句;“尔后屋顶”,短句。“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使用叠词。结合各自的表达效果,突出所写的内容,加以表述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文章的标题是‘听蟋蟀歌唱’”,题干暗示,探究作者的情感时可依据题目。结合第1题,不难发现“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及“对故乡浓浓亲情的无比眷恋”;依据文中“秋夜的蟋蟀,在线装的中国里独具魅力”,可知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相关题目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
玉米的果穗常有缺粒的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玉米的果穗常有缺粒的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分不足            B.光照不足 C.传粉不足            D.营养不足
必须重视教育 ①进入20世纪后,人们越来越重视智力对培养
必须重视教育 ①进入20世纪后,人们越来越重视智力对培养人才所起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提高,人们发现情感、意志、品
Tom knew nothing about it _______ his sister told him. A. since        
Tom knew nothing about it _______ his sister told him. A. since          B. if             C. until
如图所示,将小球甲、乙、丙(都可视为质点)分别从A、B、
如图所示,将小球甲、乙、丙(都可视为质点)分别从A、B、C三点由静止同时释放,最后都到达竖直面内圆弧的最低点D,其中甲是从圆心A出发做自由落
小敏在一次称量烧杯的实验操作中把烧杯放在了右盘,然后
小敏在一次称量烧杯的实验操作中把烧杯放在了右盘,然后在左盘中加入了2个20g的砝码,在将游码移动到标尺的1.3g处天平达到了平衡。下列关于小敏所
What _______ you like ________ a pizza?         I’d like mushrooms and
What _______ you like ________ a pizza?         I’d like mushrooms and onions on it.   A. will; on    B. do; in    C. would; in   D. would; on  
欲为圣明除弊事,                 。(《左迁至蓝关
欲为圣明除弊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