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诗和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画是静止的,它只能囿于空间的一个瞬间。而诗则相反,是流动的,然而它并不是具象的,是靠语言文字表达的听觉艺术。
虽然诗和画,一是作用于听觉,一是作用于视觉的不同艺术,然而这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各自异化。也就是说,绘画可以突破静止状态,在时空上延伸,而抽象的诗歌语言又可以产生逼真的可视、可融、可嗅的感觉最终达到异体同化,就像苏东坡赞誉王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了。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就客观因素来讲,就是人的“通感”,就是“感觉挪移”,或“听声类形”,或“视物类声”。这就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可能性提供了客观基础。
如果将人的“通感”喻为面粉的话,则还需要酵母使其发酵,就是说要靠一定条件的触发,人的各部器官才能相互“通”的。这一条件就要来自诗画本身了。
比如诗,须注意字活色明,声响音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算是活字,也很有色彩,但它之所以活得很突出,还倚靠一个“又”字。至于色明,有物象本身的色彩,也有环境气氛上的色彩,还有心理情绪上的色彩。“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方面表达了一种自然景物的色彩,同时也隐现了诗人心理上的色彩。只有字活色明,才能将这两种色彩同时表达出来,也才能调动起人们的“通感”。
比如画,齐白石的画《十里蛙声出山泉》,这画依查初白的诗句而作。“十里”、“蛙声”本为绘画所难以表达,但因“理达而隐”“象显而灵”,从事外立象,事外振奇着眼,由蝌而蛙,由蛙而声。这使画中的具象突破了时空界限,使境界活起来,从而调动起人的“通感”,“视物类声”了。这不是画中有了诗情?
从以上二例可以看出,从诗到画,从画到诗的交通脉络以及两者的异体同化的规律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画是静止的,是具象的视觉艺术;诗是流动的,是靠语言文字表达的听觉艺术。
B.诗和画既是静止的,又是流动的,在一定条件下诗与画是可以做到互相转化的。
C.苏东坡赞誉王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用来说明抽象的诗歌语言可以产生逼真的可视、可融、可嗅的感觉。
D.诗画本身如同面粉,人的“通感”手法如同酵母,天才的诗人与画家把诗与画相交相通起来,做成馒头。
E.就齐白石的画《十里蛙声出山泉》来说,“事外立象”指的是一群群的蝌蚪。
2.下列对“异化”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绘画可以突破静止状态,在时空上延伸。
B.诗歌语言又可以产生逼真的可视、可融、可嗅的感觉。
C.读小说而产生的栩栩如生的人生形象。
D.看京剧表演而看到的舞台鲜活的人物形象。
3.请从三个方面概述文中所讲的诗画间的异体同化规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国画《踏花归去马蹄香》属于典型的诗画间的异体同化现象,请以其中的一例(或者自己举例),结合文本知识,分析它们异体同化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