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蓝 调 朱以撒 ①在漫长委婉的海岸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蓝 调

朱以撒

①在漫长委婉的海岸线上,暮色渐渐地飘落下来。已经是深秋的海滩,清寒随之而起。依然是裸足在沙滩上走,这些洁净的细碎颗粒,被温热的脚底揉搓着、摩擦着,沉了下去,显出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②眼前的蔚蓝色调,至少可以和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空旷、清澈、洋溢,还有岺寂、萧瑟。永远持有一种节奏的是那一层层皱纹般的海浪,带着摩擦的力道,涌到沙滩上,消失,又复始。这种单调和机械般的持续,让人体会到了自然界的耐性,无始无终。简单产生了大美,在我们的视野里、耳听中,也就是这种推移的单调,表达了一种敞开式的阔大,毫无掩饰,不会是习惯地躲在面具的后面,把假相给人。一座城市被海洋环抱着,本来是可以设计成为个性城市的,却很遗憾,格局狭促,街巷潦草,多拐弯抹角少畅快通达,多花里胡哨少单纯简约。

③我住在海边,懒得跟车到市里转上一圈。海与海有许多不同,城市和城市却有太多的雷同,它们反蓝调而行,它们和嘈杂、拥挤、脏乱这些词有关,也和脂粉、艳冶连在一起。一座城市和环抱它的海洋如此大的区别,可见生活是以相互对照的方式展开的。一个人从城市到海边,开始了几天止息的、向下的、解脱的日子。心境、举止,连说话的口吻、言说的内容都有所更变。夕阳眼看着又一次西颓,有些亚麻色的光线,让眼前荡漾着的蓝色液体,更多了一层心理上的冰凉。所谓的休闲就是这样,休闲服、沙滩鞋只是改换了肢体上的行头,更要紧的是自身的节奏律动,像被抽走了绷紧的那根筋,一下子松松垮垮。

④远处有人在昏暗中吹着一只小号。缓缓地把一个柔和圆转的中音送了出来,而后是主旋律随之跃起。吹奏者的技巧不高,只是心气随和,透过空旷,传到耳边已经十分的柔软。烧烤的营地里燃起了篝火,舔着夜色的火舌将暗中的一角轻轻撩开。这是我少年时熟悉的一串动感,只有在学期末了,该考的全都过去了,才会有心思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少男少女围坐在篝火旁,唱歌或者起舞,没有忧虑,却有无数漫无边际的幻想。一个人成长并有生存意识之后,他的劳累就开始了,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人在篝火前,就有一些年少,像眼前千万年的海水,每一次目击都是汪洋恣肆,一直没有能力看出有何变故——不变也是会让人生出感慨的,因为不变比变要更困难。这些在篝火前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也许下次来时,已经是计较油盐的小丈夫或者少妇了。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

⑤我还看过一本地理杂志,撰写者显然亲身到达了这几个地方,他提到了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在他细腻的描述中,我感到了他的陶醉。这是一种纯粹之蓝,与我今生所见过的蓝调不可相比。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蓝调啊,我不知用哪一个词汇可以贴近,它们在词汇之外,在人的破坏之外,许多的河流污染了,对此我并不惊奇,河流毕竟太小,一家造纸厂、石板材厂就足以改变它的颜色。可是大海大洋,它的浩瀚无边,天水相接,能使大海变色,这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每一个临海的国家,都有被怀疑的理由,就像常在海边走的沙滩鞋,一定会被海水浸润。古代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色调,如果要追问,就有一堆类似的问题要牵扯出来——天空、云彩、空气、气候是否都如这般混混沌沌?那时的眼力可以穿透到多远?你我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⑥月亮升上了海面,使沙滩上那些毫无关联的景、物都浑然一体,带着水淋淋的清洁。立秋之后,沙滩上已经没有行者的影踪了,越往后的日子,它越发走向冷清,在冷清中慢慢清洗盛夏带来的杂沓和纷乱,沉淀污浊,在冷下去的氛围中,大海得到了歇息。

⑦只有很少数的人乐意反季节而行,这使他们行走在静谧之中。当我孤零零面对如此浩大的海面,并不会有孤寂感——人之初始大抵也是如此。让一个人变成一滴晶莹的宿露,会比化为一缕青烟更有诗意,更为透亮,当它垂落海中,刹那被无声地收藏着。

1.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两种“蓝调”?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二段中写海浪的“单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简单产生了大美”,这“大美”是开放阔大,是真诚坦荡,是畅快通达,是单纯简约,是热闹至极的曲折表达。

B.“生活是以互相对照的方式展开的”,这说明城市和海洋互相彰显着对方的美,暗示城市和海洋各具鲜明的个性与美的特质。

C.“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着意表现了人生的无常,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失落感。

D.“使大海变色”“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但大海的颜色还是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含蓄地揭露了人类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力之大。

E.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以大海的简约来对比城市的拥挤、脏乱,以大海的静谧来突出城市的喧嚣等。

 

答案

1.一是指有空旷、清澈、岑寂、萧瑟等特点的大海,一是指书中描绘的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等地未被污染的纯粹自然之美。用意:写前者意在表现对城市生活的嘈杂、拥挤、脏乱、虚伪的不满;写后者意在揭露人类对几近于永恒的自然的改变与破坏,从而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

2.(1)一旦人意识到自己需要为生存而劳累,那么这个劳累强度就会越来越大。(2)纯粹的自然已经被破坏,我们再也无法体验纯粹自然之美。

3.作者写海浪的“单调”,意在引出下文,揭示自然之哲理——“简单产生了大美”,并将海浪的“阔大”“毫无掩饰”和城市的局促、虚伪进行对比,含蓄倡导为人也要如“海浪”,真诚坦荡。

4.DE

A项“热闹至极的曲折表达”的说法错误。B项“城市和海洋互相彰显着对方的美”,作者褒海洋而贬城市,海洋有鲜明的个性与特质,而城市的个性、特质则显不足。C项“有意表现了……失落感”不符合文意。

相关题目

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某县教育局丁局长在
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某县教育局丁局长在欢迎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x x x的大会上致辞说:“x老师是现代伟大的语文改革家,是我们崇
There are more than_____teachers in our school.          A.three h
There are more than_____teachers in our school.          A.three hundreds of  B.three hundred   C.three hundred of
请仔细阅读以下转化关系: 已知:(Ⅰ) 烃类化合物A的质谱图
请仔细阅读以下转化关系: 已知:(Ⅰ) 烃类化合物A的质谱图表明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4;红外光谱表明其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其分子
已知1克氢气完全燃烧成水蒸气放出121kJ,1 mol O=O键完全断裂
已知1克氢气完全燃烧成水蒸气放出121kJ,1 mol O=O键完全断裂吸收496 kJ,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463 kJ,则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能量为(   )    A.
Salley________Beijing for Shanghai and________there ever since. You can go and p
Salley________Beijing for Shanghai and________there ever since. You can go and pay her a visit on your way to Hangzhou. A.has left; worked       B.left; worked             C.has left;
戊子①,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
戊子①,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 ②以受人
洪秀全领导的农民战争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爆发的
洪秀全领导的农民战争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B.鸦片战争后战费和赔款的转嫁     C.外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