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
(2)原因:上京地处偏僻,不便实行统治;燕京地区是战略要地;利于控制全境,便于南下攻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加快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历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
(3)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
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
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漕)运通道。
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袭。
(4)位于几条古大道的交叉点,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可通东北平原;北可接内蒙古高原;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并进而联系大西北;南经华北平原可通东部平原地区,且东南离海较近。
(5)以客观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政治条件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倾向。
以变化了的疆土面积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的辩证发展的见识。
从军事、经济、政策、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地理区际联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6)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根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十分重要的道理。

解析:
略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