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

古代诗歌阅读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4.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

14.早春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2分)嫩绿的柳树才开始抽丝,颜色尚未均匀,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2分)以生动的笔触蕴含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1分)

15.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凸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任答对一种即可。手法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情感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炼字的能力。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本题要抓住早春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来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本题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早春”“晚春”“诗家”“上林”等词来从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题目

把四位数x先四舍五入到十位,所得的数y,再四舍五入到百位
把四位数x先四舍五入到十位,所得的数y,再四舍五入到百位,所得的数z,再四舍五入到千位,恰好是2000,则四位数的最小值、最大值分别是(   )A
研究发现铜具有独特的杀菌功能,能较好地抑制病菌的生长
研究发现铜具有独特的杀菌功能,能较好地抑制病菌的生长。工业上铜冶炼大致可分为: ①富集:将硫化物矿石进行浮选; ②焙烧,主要反应为:2CuFeS
函数f(x)对定义在R上的任意x都有f(2-x)=f(x),且当时其导函数满
函数f(x)对定义在R上的任意x都有f(2-x)=f(x),且当时其导函数满足,若,则有  ( ) A.  B.  C. D.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操作会使测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        (  )A.装置漏气B.药匙中放入的红磷量不足C.点燃红磷伸入瓶中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部法律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据此回答下题。 某市民发
坐标平面上有一函数y=24x2-48的图形,其顶点坐标为何?   (A)
坐标平面上有一函数y=24x2-48的图形,其顶点坐标为何?   (A) (0,-2)  (B) (1,-24)  (C) (0,-48)  (D) (2,48) 。
下列与植物激素调节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
下列与植物激素调节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皮和果皮细胞通过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才能转变成与母本相同的基因型 B.田间喷洒萘乙酸
He __________ his homework _________ Sundays. A.doesn’t, on        
He __________ his homework _________ Sundays. A.doesn’t, on             B.don’t do, in             C.doesn’t do, on         D.don’t do ,on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