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几度菊花香   秋风,吹走了夏的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几度菊花香

  秋风,吹走了夏的炎热,丝丝凉意侵入肌肤;秋风,染黄了小草,染红了枫叶;秋风,吹落了树叶,路旁的梧桐,日渐凋零,终于发出一声无奈而沉重的叹息,极不情愿地飘离了枝头;秋风,吹熟了整个季节,远处田野里的稻子,金灿灿的,棉花,雪白雪白的,还有农人忙碌的身影。

  秋风,吹来了满园的姹紫嫣红,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如同赶集似的,开得正盛。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满园的菊花,露出妩媚的姿态,风儿飘过,婆娑起舞,让人顿觉充满了诗情画意。白菊,洁白如雪,飘若浮云,仪态万方;红菊,如燃烧的火焰,别有情致,似面露得意之色;金钱菊,黄灿灿的,小巧玲珑,清新俊俏。绿色的、紫色的……神态各异。

  然而,枯草断茎掩饰不住秋的落寞。一场秋雨淋湿了整个季节,淋湿了我的秀发,更淋湿了我的心情。看见满园怒放的菊花,深深呼吸,一股幽香沁人心脾。金钱菊的花朵,格外醒目,花瓣如刚出生的豆芽,细细密密,紧紧簇拥。看着她灿烂的花朵,我禁不住泪眼朦胧。

  对于菊,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母亲的一生与菊有缘,她生在菊花盛开的季节,也于菊花盛开的时节离开尘世。不但她的名字里有菊,而且她还特喜欢养菊。这,几乎就是我对母亲的全部记忆。

  母亲的爱菊,在村里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我还清楚地记得,儿时,我家的前院到了秋季,总能见到金黄的一大片。那是母亲侍弄的金钱菊,花朵虽然不大,但开得极为旺盛。那股清幽的芳香常引得乡邻驻足回首。母亲的爱菊与陶渊明自是不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那份旷达,看似潇洒,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在恬静的生活中流露出几许人生的无奈。远离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情山水,并非出自本意。虽然母亲的一生极为坎坷,少年丧母,在成长中,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过早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中年跟着遭受不白之冤的父亲,受尽了折磨;老年丧夫,病病缠身。可谓命运多舛啊!从一次次的伤痛中走过,母亲的笑声依然爽朗,对生活永远是那么热情。

  母亲爱菊,尤其爱那种不太名贵的金钱菊,儿时的我从不在意。长大后,觉得不甚理解。有次,我不经意问母亲:“妈,明年我们也养些名贵的品种吧!”母亲笑笑:“干什么?跟人攀比呀,我可不要。”母亲的话更让我不解:“为什么?”“这个,特贱,好养。隔三差五浇点水就行。不需要太多的伺候。那些名贵的,娇气着呢!”我才明白,原来母亲对金钱菊的喜爱,全是源于她的不娇气,源于她旺盛的生命力。不管外界的环境有多恶劣,她依然于秋季里灿烂,依然芳香如故。

  母亲的一生,经历了人世的风雨,依然从容,依然热情似火,依然深深地爱着。那份执著,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母亲是美丽的,她的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她对家庭、对孩子无私的奉献。回想母亲的一生,我忽然觉得母亲如同那娇小玲珑的金钱菊,永远是那么清新俏丽。

  母亲离世已经三年了。我再也无法看见母亲侍弄的菊花;再也听不见母亲的絮语;再也感受不到那股直抵心灵深处的幽香了。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

1.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菊,她有着松一 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

 

 

 

 

(2)(秋雨)淋湿了我的心情。

 

 

 

 

2.文章第五段写到了陶渊明,作用是什么?

 

 

 

 

3.本文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金钱菊呢?

 

 

 

 

4.文章最后一段写“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1)该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说明菊花与松、梅一样临霜不凋,不畏严寒,是坚强的象征。(2)从下文可以看山,秋雨中的菊花勾起了作者对爱菊的母亲的回忆,不禁泪眼朦胧。

    答案:(1)(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说明菊花有着松、梅那样坚强的本性。

(2)秋雨带给“我”落寞之感,引起“我”对去世的母亲的回忆。

2.用陶渊明的爱菊与母亲的爱菊对比(答衬托也可)。同是爱菊,陶渊明面对黑暗的现实采取了逃避的态度,而母亲面对困难和艰辛则以热情乐观面对,突出了母亲面对恶劣环境时的坚强。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文章直接描写母亲的形象的地方不多,更多的是借菊花来衬托人物形象——“母亲如同那娇小玲珑的金钱菊,永远是那么清新俏丽”。写金钱菊的不名贵、不娇气是来象征母亲的性格的。

    答案:因为作者笔下的母亲的形象就如清新俏丽的金钱菊;不太名贵、不娇气的金钱菊象征着平凡的母亲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重点描写金钱菊就是为了借金钱菊来衬托母亲的平凡而伟大。

4.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文章题目是“几度菊花香”,最后一段又写“几度菊花香”,有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的作用。“香气如故”运用了双关手法,一是指菊花香气如故,一是象征母亲的美好品德仍存在于作者心里。“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和再也不能见到母亲的痛苦心情。

    答案:这样写,在结构上起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揭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借菊花“香气如故”赞美母亲的坚强性格,以及对家庭、对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和再也不能见到母亲的痛苦心情。

 

相关题目

The man denied                           (偷窃了任
The man denied                           (偷窃了任何东西) at the supermarket before he was questioned by the police.(steal)
一次远足,小明与小聪分别从A,B两个景点出发,沿同一条公
一次远足,小明与小聪分别从A,B两个景点出发,沿同一条公路相向而行。他们出发的时间是上午8:00,小聪行走的速度是小明的, A,B两个景点之间的
(满分17分) 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成立
(满分17分) 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成立,记。 (I)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II)记,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求证:对任意正整数都有;
如图,某人为了测量小山顶的塔的高,他在山下的点处测得
如图,某人为了测量小山顶的塔的高,他在山下的点处测得塔尖点的仰角为,在沿方向前进到达山脚点,测得塔尖点的仰角为,塔底点 的仰角为,求塔
止痛药不影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
止痛药不影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最可能是   A. 突触前膜        B.细胞体  
How terrible the accident was! The man was hit _______and ________.      A
How terrible the accident was! The man was hit _______and ________.      A. by car, bled death                        B. by a car , bled to death C. by car, bled to death
30、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膜上的核孔可以
30、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 B.硝化细菌无染色体,只能在DNA水平产生可遗传变异 C.紫色洋葱鳞
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
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以下事例不符合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是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