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藩归周,寓居新丰。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隋文帝践阼,拜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上不顾。行本正当上前日:“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拜太子左庶子,领书侍御史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为左庶子,大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正解读书耳。”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隋书》)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B.周代故事,天子临轩 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

C.遂原所笞者 原:追究

D.请加徒一年 徒:徒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遇萧脩以梁州北附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B.①承御亦焉得取臣笔 ②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C.①今肇乃敢重其教命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①令则甚惭而不能改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刘行本端方正直的一组是( )

①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 ②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 ③因置笏于地而退 ④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 ⑤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A.①⑤ D.②③⑤ C.②④ D.①③④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行本曾刻苦读书,北周武帝时做掌朝下大夫,正直敢言,北周宣帝时因恳切进谏违

背皇帝心意,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

B.隋文帝曾发怒用竹板打一郎官,刘行本先是进言不该如此惩罚此人,隋文帝不听,刘

行本则直言谏争,终使皇帝知错而改。

C.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请求加重处罚违背他的约令的一犯罪州吏,刘行本反驳元肇不按

律令执法而树立个人威权的做法。

D.刘行本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之官,他直言谴责不用正道教导太子的左庶子唐令则,而

对擅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慰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巨所言非私!

译文:

(2)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

译文:

(3)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译文:

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B

【小题】D

 【小题】

(1)我说的如果不对,您应在道理上表明我不对,怎么能轻视 我而不理会呢?我说的话不是出于私心!

(2)庶子应当用正道匡正太子,怎么能够在帷幔之间这样娇宠太子呢!

(3)因此私下嘱托办事的路子断绝了,官吏们和百姓都很感念他。


解析:

【小题】 “所笞者”即所拷打的人,“打”本就是“追究”,如果结合文意“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因行本进谏,“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就可以轻松理解此处的“原”应为“赦免”。

【小题】A.以:都解释为“率领”;B.焉:第一个释为“怎么”,第二个句中助词,表停顿,无义;C.乃:解释为“竟、却”;D.而:都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小题】①句是勤学,④句是引法律条文。

【小题】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对刘臻等人加以慰勉”不合文意,是指责他们。

【小题】 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对句子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短语,如第一句中的“若”“致”“安得”“轻”“顾”,第二句中的“匡”、“何……哉”的句式、“房帷之间”的状语后置及前面介词“于”的省略等。第三句中的“由是”“绝”“怀”等。

译文

刘行本以担任粱武陵王的封国常侍而走上仕途。遇到萧倚把梁州归附了北朝,于是与叔父刘藩归附了北周,寄居在新丰。他常常把诵读作为该做的事,投入精力忘记疲劳,虽然缺衣少食,却能恬然自安。他性情刚烈,有不可改变的志向。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引荐他做中外府记室。北周武帝亲自总管各种事务,刘行本调任御正中士,兼任起居注。屡次升官为掌朝下大夫。北周的先例,皇帝到殿前,掌朝大夫负责将笔砚拿到皇帝座位前,接着承御大夫拿过来递给皇帝。等到刘行本做掌朝大夫,将要把笔递给皇帝,承御大夫又想要来拿过去。刘行本高声说:“笔不能拿!”皇帝吃惊地看着,问他,刘行本说:“我听说设立官位分清职责,各自有主管的事项。我既不能佩戴承御大夫的刀,承御大夫又怎么能拿我的笔呢?”皇帝说:“对。”于是命令二位主管官员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责。等到北周皇帝继位,多有过失恶行,刘行本恳切的进谏违背皇帝心愿,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隋文帝登基为帝,任命刘行本做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皇帝曾对一个郎官发怒,在殿前用竹板子打他。刘行本进言道:“这个人一向清白,他的过失又很小。”皇帝也不理会。刘行本直对着皇帝走上前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才能,让我在身边。我说的如果是对的,陛下怎么能不听呢?我说的如果不对,您应该在道理上表明我不对,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会呢?我说的话不是出于私心!”于是他把笏板放在地上,退出。皇帝脸色严肃地向他道歉,于是赦免了要被打板子的那个人。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说:“有一个州府官吏,接受了别人赠送的二百文钱,按律令应杖打一百板。然而我到任之初,与他们一起定了一些规矩。这个官吏故意违反规定,我请求施加一年徒刑。”刘行本反驳他说:“施行法令,(必须)发布明确的诏令。现在元肇竟敢重视他的教导命令,轻视法律条文,损害法律树立个人权威,不合人臣的礼制。”皇帝称赞他,赐他百匹绸绢。后任命刘行本为大子左庶子,像先前一样兼任书侍御史。皇太子谦恭地敬畏他。那时唐令则做左庶子,太子跟他很亲近又不庄重,常常让他用乐歌教宫内的人。刘行本责备他说:“庶于应当用正道匡正太子,怎么能够在帷幔之间这样娇宠太子呢!”唐令则很羞惭却不能改。当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一起凭文学才能受到大子亲近。刘行本恼恨他们不能调教爱护太子,常常对他们三人说:“你们只懂得读书而已。”后刘行本又凭旧职兼任大兴宫长官,权贵们害怕他端方正直,没有人敢到他的门前,因此私下嘱托办事的路子断绝了,官吏们和百姓都很感念他。

相关题目

Toda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are always looking at their mobile phones
Toda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are always looking at their mobile phones with their heads down. These people are called the “Heads-down Tribe(低头族)”. Are you a heads-down tribe membe
如图中A、B、C、D、E、F是六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
如图中A、B、C、D、E、F是六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x=____________; (2)由D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D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__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种重要物质,下列实验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种重要物质,下列实验都与水有关。        图1   水的沸腾                      图2   水的电解 (
苏维埃政权反击协约国武装干涉斗争的实质是(    )w.w.w.k.s.5
苏维埃政权反击协约国武装干涉斗争的实质是(    )w.w.w.k.s.5.u.c.o.m    A. 俄国与协约国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俄国无产阶级政权与协约国帝
(8分)如图所示,已知物体A重60 N,A、B均处于静止状态,
(8分)如图所示,已知物体A重60 N,A、B均处于静止状态,绳AC水平,绳CD与水平方向成37°角,CD绳上的拉力为15 N.sin37°=0.6,cos37°=0.8.求:(1)求物
有一个灯泡,它的电阻是10Ω,把灯泡两端加4V电压时,灯泡
有一个灯泡,它的电阻是10Ω,把灯泡两端加4V电压时,灯泡能正常工作.如果把灯泡接在12V的电源上,仍使灯泡正常发光,应给灯泡串联一个多大的电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了深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了深刻影响。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洋务运动的实质是 A.以工场手工业代替简单协作       
下图表示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相应数据,则该几何体的体
下图表示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相应数据,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        A.                  B.                  C.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