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易宗明 秋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易宗明

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深处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根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捎回。回家后,我顺手将它插在了院子里的土堆上。

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或一块刚洗的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根杨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只能听见它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就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风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的叫声呢。仔细去听,出门一看,才知道是杨木桩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侵袭,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形状,狼狈不堪。杨木桩却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岿然不动,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仿佛也有了灵性。下雨时,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雨幕。每回都是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没有给它“搬家”。

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难以在它身上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自身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作怪,产生了幻觉。后来,在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根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在行走啊。虽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成为一棵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幻想了。

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又一个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

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中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1.作者为什么要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小枣树又怎样的特点?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木桩生命行走的历程是令人感动,令人感叹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感悟?结合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是因为文章具体描述了杨木桩生命成长的过程及作者对此的感受;二是因为作者抒写了从杨木桩生命的成长中获得的一种生命的感悟和启迪。 (语意相近即可)

2.小枣树是弯腰曲膝、软弱无力的、消极生存的,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在于将小枣树与杨木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存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杨木桩的坚毅、顽强、积极向上的特点。(语意相近即可)

3.不矛盾。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对杨木桩的情感变化过程,文章开头写我对杨木桩的随意,不仅显现了它的普通与不引人注目,而且为下文写杨木桩的特点和抒发自己对它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作了铺垫;结尾这样写抒发了对杨木桩生命成长的惊叹与景仰之情。首尾相扣,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语意相近即可)

4.例:杨木桩生命行走的过程让人感动。生活中我们时刻被爱包围着,不曾禁受风霜雨雪的磨砺,我们就像文中的小枣树一样被动的等待。希望我们像杨木桩一样尽情挥洒生命,让自己更加顽强地去迎接明天的风雨。

相关题目

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
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 1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2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3
(2008年高考山东卷.理综.37)麦克斯韦在1865年发表的《电
(2008年高考山东卷.理综.37)麦克斯韦在1865年发表的《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一文中揭示了电、磁现象与光的内在联系及统一性,即光是电磁波。 (
近年来,我国国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汽车、通信器材、商
近年来,我国国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汽车、通信器材、商品房等一些新的消费热 点升温。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经济的快速
如图, 四边形OABC为直角梯形,A(4,0),B(3,4),C(0,4
如图, 四边形OABC为直角梯形,A(4,0),B(3,4),C(0,4). 点从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运动;点从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
实验室常用锌块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用6.5克锌和稀硫
实验室常用锌块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用6.5克锌和稀硫酸完全反应。则: (1)可制取多少克氢气? (2)理论上需要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溶液
点P(3,-5)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点P(3,-5)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    A.(-3,-5)     B.(5,3)    C.(-3,5)       D
下面为A、B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下列问题。 (1)儿童
下面为A、B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下列问题。 (1)儿童占有较高比重的是     国,老人占有较高比重的是     国。 (2)若按现有趋势发展,20年
常温下,将甲酸与NaOH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pH=7,则此溶液中
常温下,将甲酸与NaOH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pH=7,则此溶液中(    ) A、c(HCOO-)>c(Na+)           B、c(HCOO-)<c(Na+) C、c(HCOO-)=c(Na+)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