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葛守礼,字与立,德平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葛守礼,字与立,德平人。嘉靖七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彰德推官。巨盗诬富家,株连以百数。守礼尽出之,主狱者谮之御史会藩府狱久不决,属守礼,一讯即得,乃大惊服。父丧服阕,补礼部。故事,郡王绝,近支得以本爵理府事,不得继封。交城、怀仁、襄垣近支绝,以继封请,守礼持之坚。会以疾在告,三邸人乘间行赂,遂得请。旗校诇其事以闻。所籍记赂遗十余万,独无守礼名,帝由是知守礼廉。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入为户部侍郎。改吏部。自左侍郎迁南京礼部尚书李本署吏部事希严嵩指考察廷臣署守礼下考勒致仕后帝问守礼安在左右谬以老病对帝为叹惜久之。隆庆元年起户部尚书。奏言:“畿辅、山东流移日众,以有司变法乱常,起科太重,征派不均。工匠及富商大贾,皆以无田免役,而农夫独受其困,此所谓舛也。乞正田赋之规,罢科差之法。”诏悉举行。于是奏定国计簿式,颁行天下。 自嘉靖三十六年以后完欠、起解、追征之数及贫民不能输纳,备录簿中。自府州县达布政,送户部稽考,以清隐漏那移侵欺之弊。又以户部专理财赋,必周知天下仓库盈虚,然后可节缩调剂。大学士高拱与徐阶不相能,举朝攻拱。侍郎徐养正、刘自强,拱所厚,亦诣守礼言。守礼不可,养正等遂论拱。守礼寻乞养母归。及拱再相,深德守礼,起为刑部尚书。寻改守礼左都御史。奏言:“畿内地势洼下,河道堙塞,遇潦则千里为壑。请仿古井田之制,浚治沟洫,使旱潦有备。”章下有司。阶、拱、居正更用事,交相轧。守礼周旋其间,正色独立,人以为难。万历三年以老乞休。六年卒。

(节选自《明史·葛守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左侍郎迁南京礼部/尚书李本署吏部事希/严嵩指考察廷臣/署守礼下考勒/致仕/后帝问守礼安在/左右谬以老病对/

B.自左侍郎迁南京礼部尚书/李本署吏部事/希严嵩指考察廷臣/署守礼下考/勒致仕/后帝问守礼安在/左右谬以老病对/

C.自左侍郎迁南京礼部尚书/李本署吏部事希/严嵩指考察廷臣/署守礼下考/勒致仕/后帝问守礼安在/左右谬以老病对/

D.自左侍郎迁南京礼部/尚书李本署吏部事/希严嵩指考察廷臣/署守礼下考勒/致仕/后帝问守礼安在/左右谬以老病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时期属于省级考试,由天子钦派各省的主考官,因考试在春天举行而又称“春闱”。

B.御史,在秦以前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其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田赋指按土地多少对拥有土地的人征收的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D.畿内指京城管辖的地区,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为“畿”,常见的词语还有“畿辅”“畿辇”“京畿”等,都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葛守礼十分廉洁。在他因病告假时,交城、怀仁、襄垣三个王府的人为求得继承封王乘机进行贿赂,后来此事被告发,受贿者中唯独没有葛守礼。

B.葛守礼关心农民。他认为徭役征派不合理,造成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流民移民,所以建议解除征财物和派差役的法令,皇帝下诏实行。

C.葛守礼颇有才干。他任左都御史时,畿内地势低洼,河道堵塞,遇上水涝便到处是沟壑,于是请求仿效古时的井田制,疏通治理沟渠与田间的水道,得到认可。

D.葛守礼持正守节。与高拱关系不错的人劝葛守礼攻击高拱时,他坚决拒绝;在徐阶、高拱等人互相倾轧时,葛守礼保持着严正的态度而不依附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藩府狱久不决,属守礼,一讯即得,乃大惊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守礼寻乞养母归。及拱再相,深德守礼,起为刑部尚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解析:解答断句题,首先要通读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其中的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如“礼部尚书”是官职名称,作“迁”的宾语,其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署”的宾语是“吏部事”,不能是“吏部事希”,“希”是动词,其宾语是“严嵩指”,故“事”与“希”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

2.A

解析:“因考试在春天举行而又称春闱”错误,乡试是在秋天举行的,又被称为“秋闱”。在春天举行而被称为“春闱”的是会试。

3.B

解析:“全国各地”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说“畿辅、山东流移日众”。

4.(1)恰逢藩府的案件久久不能判决,交给葛守礼,一次审讯就有了结果,于是人们大为惊叹佩服。(考查点:“会”“狱”“属”及大意)

(2)葛守礼不久就请求侍养母亲而回家了。等到高拱再次任宰相,深深感激葛守礼,起用他任刑部尚书。(考查点:“寻”“德”“起”及大意)

参考译文:

葛守礼,字与立,德平人。嘉靖七年,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第二年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彰德推官。有大盗诬陷富贵人家,被株连的人数以百计。葛守礼尽数释放了他们,主持这一案件的人在御史面前诬陷他。恰逢藩府的案件久久不能判决,交给葛守礼,一次审讯就有了结果,于是人们大为惊叹佩服。父亲去世,葛守礼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补任礼部的官职。按照旧例,郡王后嗣断绝,宗族中亲近的人可以根据本人的官爵处理郡王府中事宜,但不能继承封王。交城、怀仁、襄垣没有较亲近的族人,请求继承封王,葛守礼坚持原来的规定。正逢他因为患病告假,这三家的人就乘机行贿,于是请求封王之事获得批准。旗校侦察到这件事上报给了皇帝。所记录的贿赂馈赠十多万,受贿者中唯独没有葛守礼的名字,皇帝由此知道了葛守礼廉洁。葛守礼被提拔为右副都御史,任河南巡抚。入京担任户部侍郎。调任吏部。由左侍郎升迁为南京礼部尚书。李本代理吏部事务,迎合严嵩的意思考察朝廷中的臣子,葛守礼被列为下等,强令他退休。后来皇帝询问葛守礼在哪里,左右的人谎称他年老多病。皇帝为此叹惜了很久。隆庆元年,葛守礼被起用为户部尚书。他上奏说:“京城附近、山东一带的流民移民日益增多,是因为有关官吏改变法令、扰乱纲常,开始征收的赋税太重,征派不均衡。工匠和富商大贾,都因为没有田地而免去徭役,只有农夫受此困苦,这就是所谓的错误。请求纠正田赋的规定,解除征财物和派差役的法令。”皇帝下诏全部实行。于是上奏确定国家财政大计的簿式,在全国颁布实行。自嘉靖三十六年以后,已缴纳的和拖欠的、已押解启程的、尚待追征的数额以及贫民不能缴纳的,全部记录在簿中。从府州县上报到布政使,再送交户部稽查考核,以便清除隐瞒偷漏挪用移借侵占欺骗的弊病。又因户部专门负责财政赋税,必须详细知晓国家仓库盈虚的情况,然后才可以节省、压缩和相互调剂。大学士高拱与徐阶不和睦,满朝官员都攻击高拱。侍郎徐养正、刘自强,是高拱所深交的,也到葛守礼处劝他攻击高拱。葛守礼不同意,徐养正等人最终还是抨击了高拱。葛守礼不久就请求侍养母亲而回家了。等到高拱再次任宰相,深深感激葛守礼,起用他任刑部尚书。不久调葛守礼任左都御史。葛守礼上奏说:“京城管辖的地区地势低洼,河道堵塞,遇上涝积则千里成为沟壑。恳请仿效古代的井田制,疏通治理沟渠与田间的水道,使旱涝都有防备。”奏章下达给相关官吏。徐阶、高拱、张居正交替掌权,相互倾轧。葛守礼周旋在他们中间,保持着严正的态度而不依附于谁,人们认为这是很难得的。万历三年因年老而请求退休。万历六年去世。

相关题目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表格。基  础具 体 内 容(1)我国社会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表格。基  础具 体 内 容(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分)      (2)我国实施科教兴国
(10分)室温下,将铁片、铜片、铝片(表面用砂纸打磨过)分别
(10分)室温下,将铁片、铜片、铝片(表面用砂纸打磨过)分别投入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浓氢氧化钠溶液四种试剂中,做了12个实验,实验的编号如下
In aerospace devices the weight of the necessary power producing equipment is __
In aerospace devices the weight of the necessary power producing equipment is _____.A. vital      B. possible      C. capable      D. reliable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张洁在散文《我的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张洁在散文《我的四季》中说:“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 生活中,我们常常没有充分的
阅读材料,简要回答(12分)刘东同学曾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
阅读材料,简要回答(12分)刘东同学曾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上了中学之后,他结交了一群“好朋友”,在他们的带领下,刘东学会了玩电子游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如图,⊙O的直径CD垂直于弦AB于点E,且CE=2,OB=4,则AB的长为
如图,⊙O的直径CD垂直于弦AB于点E,且CE=2,OB=4,则AB的长为(      )    A.               B.4             C.6           D.
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议题,下列
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议题,下列反应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是 A.用纯碱制取玻璃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