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最亲切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着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的人物,原因在哪里呢?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觉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吗?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社会、人生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④但是,苏轼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摆脱的出世的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轼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9.“苏轼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0.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11.请结合文章,阐释“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的内涵。

答案

9.①苏轼最早在诗文中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感和厌倦感。②苏轼在美学上追求一种质朴平淡的美,他发现陶渊明的美与真谛,并将之抬高到极高的境地,使陶诗自此以后备受关注,广为流传。③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浪漫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每点2分)

10.①首先提出自己的看法: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比前人更深刻的人生空漠之感;②接着进一步阐述苏东坡的人生空漠之感比任何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的原因;③最后得出结论: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将人生空漠之感充分透露出来。(每点2分)

11.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③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每点2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注意从苏轼的诗文成就、美学追求以及美学对后世影响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此题注意从苏轼的诗文成就、美学追求以及美学对后世影响的角度进行概括。

10.

试题分析:注意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的把握,即提出观点、分析原因、重申观点的层次结构。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主要的行文方式是总分总的结构,或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在总分总的结构中“分”的部分又有并列式和层进式之分,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此题为总分总的方式,注意答出各部分的内容。

11.

试题分析:注意从“苏轼美学上的追求是朴质无华”“苏轼发现了陶诗的平淡朴质”“古今诗人中,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概括作者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有两类,一类是先概括然后分析,一类给出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分析主要是从文章的角度分析,另一类是从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文章的角度分析主要要找到文章的相关的材料依据,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分析现实意义或启示等。此题主要从文章中找到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注意从苏轼的追求和陶诗的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关题目

2007年12月14日,颇受关注的“2007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揭晓
2007年12月14日,颇受关注的“2007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揭晓,吉林省红石林业局退休工人赵希海当选为“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他的主要事迹如下:
如图是5×5的正方形网络,以点D、E为两个顶点作位置不同的
如图是5×5的正方形网络,以点D、E为两个顶点作位置不同的格点三角形,使所作的格点三角形与△ABC全等,这样的格点三角形最多可以画出(    ) A.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乙酸的分子式: CH3COOH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乙酸的分子式: CH3COOH         B. 丙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C. 乙烷的电子式:      D. 乙烯的结构简式: CH2CH2
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天,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
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天,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旱。 (1)有些村庄打深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The performance supposed to be popular______  to be a great disappointment afte
The performance supposed to be popular______  to be a great disappointment after it was over. A. turned up   B. turned down   C. turned out     D. turned over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山阴道上 徐蔚南 一条修长的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山阴道上 徐蔚南 一条修长的石路,右面尽是田亩,左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隔河是个村庄,村庄底背景是一联青翠的山冈
如图所示,一玻璃筒中注满清水,水中放一软木做成的小圆柱体
如图所示,一玻璃筒中注满清水,水中放一软木做成的小圆柱体R(圆柱体的直径略小于玻璃管的直径,轻重大小适宜,使它在水中能匀速上浮).将玻璃管的
(8分)用碳棒作电极,在Na+、Cu2+、Cl-、SO42-等离子中选出
(8分)用碳棒作电极,在Na+、Cu2+、Cl-、SO42-等离子中选出适当离子组成电解质,电解其溶液,写出符合条件的一种电解质的化学式:⑴当阴极放出H2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