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塞下曲
(唐)常建
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
(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③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①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②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③觱篥(bì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24.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
25.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在写景上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3分)
24.常诗写了边塞无征战(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抒发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或赞美化干戈为玉帛)之情;苏诗写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的精神的赞扬。
25.示例一:动静结合。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二相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于景。塞外明月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视听结合。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一视一听,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解析】
24.
试题分析:分析两首诗歌在内容及情感的不同,可先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词分析,常诗中“玉帛”“称王”“无征战”表现出了边塞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在情感上,自然是表现了作者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苏诗中“猎猎”“战袍”“霜气满弓刀”表现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可从赞美的角度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关键词句,在描述中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月”是静景,“西风”是动景,故为动静结合;也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塞外风光;“猎猎西风吹战袍”写出了边塞的寒冷,表现了将士生活环境的艰辛,由此表达了作者对守边将士的赞美与同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