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回答问题。
鼓 号
1
他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攀上爬下的时候,看见了她。她在马路对面的那所小学校的操场上,身边围着一群像民警一样英武的人,确切的说围着她的是一群身着白色制服,手拿小号腰挂大小军鼓的小学生。他看见她朝领头的小女孩点了一下头,小女孩脸上的表情就庄严起来,手上那支神气的指挥棒就有力地向上,然后在天上画了一个弧,又有力地收回,笔直地立在胸前,接着操场上就传来了“咚、咚、咚,咚得勒,咚得勒咚”的声音。他听着这个声音,心里就升腾起一股热血,一种振奋,一种勇往直前。
真好听!他涨红着脸对同伴说。
那叫鼓号队,同伴说,城里的学校在星期一早上升旗的时候总要敲的。
真好听。他又轻声自言自语。他自言自语中就想起了夹在山谷里的小学,那是一座只有一间破木屋、一块黄泥地、一个花白头发老师的小学。他每天要翻过两座小山包,跨过许多小溪流,再走过一片水田,才能走到那里。每次他光光的脚丫子刚刚踏进校门,老师就领着十几个像是总也洗不干净脸的孩子整整齐齐地排在那里,等他在黑黝黝的教室里放好书包跑出来也站到队伍里,就看见老师厚厚的嘴唇张开了,在老师“哆咪嗦嗦啦嗦,咪哆嗦嗦嗦咪哆,嗦嗦嗦,嗦嗦嗦哆”嘶哑的声音里,一面快褪成粉红色的国旗就离开了两个小女孩的手,慢慢飘到竹竿的顶上了。
2
她抱着教案在一片孩子们的再见声中走出校门,深秋的阳光撒在她白净光洁的脸上,她于是变得和阳光一样的灿烂。她看见眼前有一道绿色的墙――那是一张披挂在脚手架上的绿色的大网,透过这道“墙”,依稀可见里面走动的人影。她不由得停下脚步,好奇地朝里面张望了一下,兀地,一双大眼睛,从一张沾满灰浆的脸上跳出来,腼腆地在她的眼前晃了一下,就收回去了。她觉得很有意思,笑了。
有一天,她领着一帮孩子在操场上实习步测,她像一只年轻漂亮的小母鸡,目光幸福地追逐着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鸡仔儿。当目光游离到学校大门口的时候,她再一次遇上了那双镶嵌在沾满灰浆脸上的大眼睛,不过这一次眼睛里流露出来的不是腼腆而是无比的艳羡。她有些得意,她想他小的时候一定没有好好上学,心存悔意,所以才会对学校里的事物这么痴迷。
下课的时候,门卫老伯伯告诉她,说学校对面改造小街小巷的工程队里有一个民工,想要进学校来看她训练鼓号。她奇怪而略带鄙夷地笑了,不会吧?老伯伯也跟着神秘兮兮起来,这人在这里偷看你好几天了。她扭头望校门,大眼睛不知什么时候离开了。她警觉起来,对门卫老伯伯说,你就说学校里是不允许陌生人进来的,打发他走好了。其实她心里更担心会引来一个探路的贼。
3
工程施工任务很快就结束了,他和他的同伴们爬到脚手架的最顶端,把用竹片钉成的踏板一层一层往下拆,一直拆到只剩下钢管搭成的空架子。他和同伴又爬到空架子的最顶端,开始拆上面的钢管。他边拆边看对面学校操场,他看见她拿着麦克风站在国旗下,阅兵仪式似的面向全体师生说,今天早上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注意安全,关爱生命”。她的声音很好听,青春自信,清脆透亮,很有磁性,像吸铁石一样一下子就把他吸引过去了。他停下手中的活,侧耳听了一小会儿,感觉那话好像是说给他听的,他脸一红,心里异样地暖和。
她在麦克风里继续说,现在小街小巷的改造已经接近尾声,街道两旁的脚手架正在拆除,希望同学们路过时一定要小心,以避免事故发生。她在说这番话的时候,他也在想,等拆完脚手架,他就可以拿到第二个月的工钱了,别人领到钱就赶紧往家里寄,那是因为他们要养家养孩子。他还小,才十八,爹妈说能挣多少是多少,第一年挣到的钱由他自由支配。怎样支配呢?他用力拧开粗大的螺钉卸下一根钢管,一个好的想法就从他的手指尖上小芽儿一样冒了出来,对!先到商店里去看一看,看看这些钱能买几个鼓和号……
想着想着,他仿佛看到乡下老师花白的头发都转青了,孩子们都变成了城里的小学生。他忍俊不禁,嘻嘻地笑出声来。就在他脸儿幸福地笑成了一朵花儿的时候,一个“晃荡”,脚下落空,“哗”地一下,身子就忽忽悠悠地往下掉。慌乱中,他伸出手来想要抓住一根钢管,可他没有成功,钢管离他还有半尺远。在急剧下降的过程中,他听到“咚”地一声,犹如一个重物砸在了水泥地板上……他用尽全身力气睁开眼睛,就看见有好多人惊叫着围了过来,其中有她,关切的眼神里,流露出巨大的惊恐,他努力地冲她笑了笑,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4
她接待了那个工程队的队长,队长用那双粗糙的手把一本日记本递到了她的手上。她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和流成河的泪水读完了并不十分通顺的语句。第二天,她向学校递交了一份报告。三天后,她带着全校师生捐款购买的一套崭新的鼓号,怀揣着校长特批的一个月假和他的两个月工资,出现在那座山谷里的小学,山村小学就响起了“咚、咚、咚,咚得勒,咚得勒咚”的鼓号声。
17.城里的“她”和乡下的“他”之间是有隔阂和不理解的,作者写他们彼此的哪几个误会来表现这一点?(3分)
18.小说表现了“他”所生活的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用了哪些细节,表现了怎样的落后?
(6分)
19.小说在塑造“他”这个形象时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他”怎样性格特点?(4分)
20.整篇小说在创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第四部分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