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 CE

【参考答案】 首先,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其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再次,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

【参考答案】 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正的学者;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

【参考答案】 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是强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先,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逆境和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独一无二的重要原因。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无法超越的。

启示:今天的我们应该把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延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题目

下列关于过低的氧浓度对陆生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的危害的
下列关于过低的氧浓度对陆生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的危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过多消耗体内养料                   B.缺乏正常合成代
1861年一个俄国官员评价农奴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
1861年一个俄国官员评价农奴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与以上评论相关的历史事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与影响有: ①时间长、范围广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与影响有: ①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②首先爆发于美国,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③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④造
2009 年2月14日,台北故宫院长率团来到北京,与北京故宫博
2009 年2月14日,台北故宫院长率团来到北京,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商谈加强两岸文物合作交流事宜。这种文化交流 A.说明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民族特
 We discussed where to go for a whole morning, but we decided to stay at home_
 We discussed where to go for a whole morning, but we decided to stay at home_____. A. at the end    B. by the end     C. in the end        D. on end
图6-9为沿河分布的四个乡村聚落,其中最有可能先发育为城
图6-9为沿河分布的四个乡村聚落,其中最有可能先发育为城市的是(    ) 图6-9
You may not like her, but you have to  ________ that she is good at her job.
You may not like her, but you have to  ________ that she is good at her job.  A. admit    B. confirm    C. obtain    D. appoint  
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
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且疾苗生产和抗体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