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下面题目。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

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下面题目。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9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9B E

20.特点:雨大,及时。(2 分)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每点 2 分,两点即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 项不是“引用”,而是“化用”。E 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诗词5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A项考查诗的内容,B项考查诗的表达技巧,CD项考查诗的思想情感,E项考查诗的语言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由“一夕骄阳转作霖”可以看出雨下得及时,由“岸岸深”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相关题目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等上书总理衙门,要求在军事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等上书总理衙门,要求在军事、外交之外应对日本展开经济封锁,李鸿章说“倭土货多赖华销,应行各关暂停日本通商。
—Can you sing _________ dance, Gina? —I can sing, Miss Xu. A. or   
—Can you sing _________ dance, Gina? —I can sing, Miss Xu. A. or                                B. and     C. but                    
△ABC中, 角A、B、C的对应边分别为a、b、c,若,则B的范围_____
△ABC中, 角A、B、C的对应边分别为a、b、c,若,则B的范围_________.
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与Y的最外
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与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Z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X的最低负价与Y的最高正价代数和为0,Y在元系同期表
为把货物装上车厢,用长3 m的木板作斜面.已知车厢高1 m,货物
为把货物装上车厢,用长3 m的木板作斜面.已知车厢高1 m,货物重500 N,若不计摩擦,须用推力F为多大?当人把货物推上汽车时,人对货物做的功为多少?
     Father was in the army all through the First World War, so up to the ag
     Father was in the army all through the First World War, so up to the age of five, I never saw much of him, and what I saw did not worry me. Sometimes I woke and there was a big figure (身影
All of the flowers now raised here have developed from those _______ in the fore
All of the flowers now raised here have developed from those _______ in the forest. A. once they grew B. they grew once    C. they once grew D. once grew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A.栅栏(shān)悄然(qi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A.栅栏(shān)悄然(qiǎo)B.脑髓(suí)荫蔽(yìn) C.祈祷(qí)档案(dàng )D.犷野 (guǎng)惬意 (qià)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