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统治者的活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的思想。
(2)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能力、研读史料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史实论证、评价历史观点的能力。涉及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十月革命等历史知识。第(1)问的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分析概括出主要内容:记载帝王、诸侯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主要言论和事迹。第二小问梁启超的史学观紧扣材料一“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爱国心之源泉”等关键信息分析概括为:进化论思想、民主思想、爱国思想。第(2)问注意布鲁尼的生活时代这一时间信息,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分析问题。不关注“上帝创世”,不记述“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关注“佛罗伦萨的建城”,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从强调上帝、神怪到关注城市的兴建、现实生活,反映了开始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把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的两种不同观点呈现出来,解答时首先要选择一种分期方法,然后结合不同分期的起止时间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综合。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则体现文明史观,侧重于从社会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的演变角度进行分期。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启了资本主义新时代;1917年十月革命使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选择第二种观点则体现全球史观,侧重于从全球各地的联系程度,特别是经济文明联系发展的程度进行分期。1500年左右的新航路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1900年左右,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第(4)问抓问题的关键信息理解分析,“事实本身”反映了历史的客观性;“对往事的记录”反映了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的不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