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钱钟书夫妇将几百万元的稿费全部捐赠清华大学,建立基金会,而且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有人问:为何?答曰:“好读书。”杨绛先生在百岁寿辰时不搞庆祝活动,拒绝所有采访,她说:“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人们发现,他们从未参与过“中华脊梁奖”等奖项的评选,但他们恰恰才是真正的中华脊梁。
请以“脊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3.【写作提示】“脊梁”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脊梁”的特质是:有远见——众人未想时,我想;有胆识——众人不敢时,我敢;有实力——众人不能时,我能……所以,“众人”是“脊梁”的背景,芸芸众生的明哲保身与“脊梁”的
中流砥柱互为映衬、烘托。“脊梁”的特质是在艰难困苦的窘境中凸现出来的,是在众人悲观绝望的沉沦中脱跳出来的。为此,对“脊梁”的刻画,要给他背景和舞台;对“脊梁”的论述,也要联系背景和舞台。这样,“脊梁”才会给人以可信、可触的质感。真正的脊梁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的脊梁,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
【参考例文】
脊梁
昏黄的灯光下,一个身影摇摇晃晃地出现在街道上,似乎找不着方向,不知何去何从。他显然有些疲惫,有些苍老……(侦探片式的开头,设下悬念)
躺在床上,我思绪万千,想着那幅未完的画。
父亲是一个下岗工人,曾发疯似地到处乱跑,不务正业,那段时间是我们家的经济低谷。在其他人眼中,父亲是游手好闲,只有我知道,父亲是在找工作,然而没有一个单位要父亲。无奈,父亲拿出仅有的积蓄买了辆三轮,父亲将钱递给老板时,我意外地发现父亲的手是颤抖的。(细节描写,真切而揪心)
从将车买回的那天起,父亲便视它为珍宝,每次“出车”回来,总要给它喂点“保健品”——上点油。晚上回来时,总是乐呵呵的,额上的皱纹也舒展了开来,两鬓的些许白发也有些“张扬”,甚至比我这个青春学子还要有活力。(父亲又找到了做一家人“顶梁柱”的感觉)
但好景不长,父亲的笑容便再也看不到了,能看到的只是弯弯的脊背。记得有一次,父亲拖着我从街上穿过,突然一加速,差点儿把我甩下车子。我定神后回头看了看,发现城管的“捕快”又在扣车,压路机下的那辆车已经成了一块废铁,我立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明白了父亲的一弯脊背,是担忧。(抖开了“一弯脊背”的包袱)
终于,父亲颤抖着回来了,只是没有带着他那形影不离的宝贝,而是拎着几个酒瓶子。在我为父亲开门的一刹那,父亲瘫坐在地上,手中的瓶子破裂的声音震颤着我的心。我曾无数次催促父亲“出车”,要他多赚些钱,因为我是一个“与时俱出”的学生。然而此时,我的心中却有着说不出来的滋味。(懵懂虽不是错,但百味杂陈)
我扶起在地上熟睡的满脸茫然的父亲,小心翼翼地把他架到床边,安置父亲睡下,我淘了把毛巾帮父亲擦干净脸,可是,那份茫然却依旧不肯离去。(肌体语言比有声语言,更能传递出“我”对“脊梁”的深度理解)
躺在床上,父亲的呵呵笑脸与茫然神情交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像放映机,一张接着一张。有人说,父亲是家庭的脊梁,我曾不信。即使有些诗人也这样比喻,但我仍不信。然而,现在我却对这“脊梁”充满了敬畏。我伸手摸了摸父亲的脊背,弯弯曲曲的,像起伏的山脉,我从中摸到了几个字:“所有的困难都自己扛!”我惊异地看着熟睡的父亲,我想记住父亲的样子,记住这脊
梁的沧桑。(镜头的反复闪回,让我真正读出了“脊梁”的内涵和温度)
父亲是家的脊梁,也是我的脊梁。父亲陪伴我还能走多久?我不敢想。我要做好准备。“爸,让儿子为你扛吧,我已经长大了,能行!”
我要做父亲的脊梁,因为父亲是我的父亲。(虎门无犬子,这才是硬汉的儿子。从“父亲是我的脊梁”到“我要做父亲的脊梁”,主旨翻升到了一个新的峭拔的高度)
【点评】 本文构思的匠心在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父亲下岗,此为“一暗”;父亲屈蹬三轮,此为“二暗”;父亲蹬三轮竟也不得,此为“三暗”。“三暗”之后,父亲已到了人生的“穷途末路”,但作者于无声处,笔锋一转,让“我”这根还很稚嫩的骨头替换下了父亲坚硬的脊梁,此为“明”也。“三暗”的背景上,烘托出的是一个“即使天塌下来,我也要把它托住”的硬汉的脊梁。而“一明”,虽为虚笔,亦为实写,我之所以能“做父亲的脊梁”,正是父亲脊梁品质的濡养和传承,这一收笔,不仅使情节发展绝处逢生,别开生面,而且使行文言尽意远,余韵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