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小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小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20.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20.(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21.“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ƒ“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境和手法分析的题目,概括意境现简要描述,然后概括特征,此题的设问有些含糊,应为写景时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的角度有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手法是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如该题中运用的“视听结合”。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

相关题目

His sister _____ her hometown for three years . She will return next year .  
His sister _____ her hometown for three years . She will return next year .    A. left    B. has left    C. has been away    D. has been away from
(7分)图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种的生物
(7分)图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种的生物。请据图回答问题:(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  。(2)此食物网中有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
(多选)下列关于ATP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
(多选)下列关于ATP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 中的碱基“A”是同一种物质 B.ATP 中的能量可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
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
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新  课 标 第 一  网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
下图中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
下图中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NA的经度为_________________;NB的经度为_________________。 (2)
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A.油光可鉴胭脂
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A.油光可鉴胭脂褪尽险象叠生水波鳞鳞B.引经据典人迹罕至天翻地覆相形见绌C.英雄气慨鸡毛掸子原弛蜡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