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感动自己。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卡尔维诺
21.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感动自己。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卡尔维诺
清醒
花瓣凋零,究竟是春日的落寞还是花朵的重生呢?叶子离去,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挽留呢?“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需要清醒,需要我们用清醒去拨开迷雾,去感悟真谛。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当年屈子行吟泽畔,开创了清醒于世而自绝的先河,他以死为镜,求得精神的永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何等光辉的结果!在漫长而污浊的世风中,伟人以美德浣濯自我精神之缨,清醒之后的他们更是熠熠生辉。我很自然地想到了陶渊明。大野无边,五柳扶风,素淡的情怀如月下一缕萧声。一顶草帽,一把镢头,到了南山也就到了家。为了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他在清醒中放弃了官场名利。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溪而赋诗”。他逍遥而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自在而清闲。面对现实,他选择退去。息隐蒿莱,这是伟人们在血雨腥风里清醒后的选择,是清醒让他的生命变得如夏花般绚美。
清醒是甘露也是剪刀,它能够让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生机。清醒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伤痛,清醒的人需要忍辱负重的气慨,需要毁誉不悲的胸怀,需要直面鲜血的豪迈,所以敢于清醒的人也是坚强的。
梵高是清醒的,他用画笔和幻想,梳理出了那些或轻或重、或浅或深、或明或暗的诡异画面;庄周是清醒的,他将自己分成两半,一半留在昨日,一半放在黎明,一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让他来也轻盈,去也悠悠;李白是清醒的,叫贵妃磨墨,让力士脱靴,在他眼里,功名富贵及大唐的风雅不及那一片明月干净。他在饮酒的同时饮下了月亮,在饮下月亮的同时,饮下了千家万户的捣衣声。
大浪淘沙之后,我们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人文的光辉。“君不见,君莫舞,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岁月流转,渺小的事物只是转瞬即逝的电光火花,清醒之后依旧闪光的伟大,才是永恒的岁月山河。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感动自己。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一个人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他能否战胜自己的软弱,而不是给自己理由让自己倒在地上爬行!永远不要同情你自己,只有对自己进行鞭策和批判,积极的去反省和总结失败的原因,才会走出懦弱的心理陷阱。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在于“清醒”二字,《辞海》给出了解释是“清楚明白,不糊涂,不昏乱”。对学生而言,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是要明辨是非,坚守自我,面对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要能分辨什么是美与丑,什么事善与恶,什么是高尚与庸俗。一定要注意,不能将“清醒”误解为“看破红尘”或“逃避现实”,更不能让文章成为愤世嫉俗或发泄不满的工具。否则会出现思想错误或偏离主题的问题。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二、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找对象法,即从文中不同的对象入手进行立意。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清醒”进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