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也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后,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材料一、三反映的分别是中国古代何种制度?指出其共同的弊端。
比较材料二、四,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者在当时有何历史作用?
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