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同里的汪曾祺老人 王清铭 几年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同里的汪曾祺老人

王清铭

几年前汪老驾鹤西游,我记忆里忽然涌出那个初夏如水的阳光。也许我只是教室前青草地上的一粒露珠,与汪老只有一面之缘的我,无法用笔涂抹出当时如阳光如流水般的感受。但这一次,汪老从文字中走出,坐在我面前,一边啜茶,一边与我娓娓而谈北京胡同、市民生活和他们“睡不着,眯着”的文化心态。此刻我的身边似乎又荡漾着漳州初夏的空灵阳光。走到街上,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汪老冷不丁地从某个胡同里钻出来,与我匆匆打一个照面,留下一抹纯净的笑意,然后消失在人群之中。

汪老与我们的想象迥然不同。不是鹤发童颜,也没有仙风道骨。他头发稀疏花白,仿佛一蓬衰草;脸上皱纹倒不多,但浮肿的眼袋特别明显;他穿着灰白色的衬衣,下摆很随意地塞进皮带里,衬得他更加瘦削。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唐诗句,这位曾写过许多柔情似水的小说的人老了,时光的逝水不会倒流。但汪老没有丝毫的感伤,他的脸上隐约地透露出一种儿童般纯真的光芒和历经沧桑之后的波澜不惊。有些人的人生一步步地向老境迈去,汪老却从老境一步步地迈出,仿佛他的心灵和年龄还停留在锦瑟年华,从来不曾老去。其时他已年逾古稀,老得成“妖”。汪老喜欢宋儒的两句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概他善于“化动为静”吧,即使是至痛的事,在他心里浸泡几下,也会变得平和起来。汪老的“老”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人生智慧的结晶。他的眼睛很小,有点迷蒙,仿佛还滞留着江南水乡的烟雨蒙蒙。

假如你不细瞧,还真会以为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糟老头”,或许,汪老更愿成为这样的人。他小说中的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如果不是普通人员中的一员,是不可能具备的。汪老在《自报家门》一文中,说他最喜欢的是更实在的两句诗:“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他自许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记得当时鲁迅文学院教务长何镇邦先生开讲座,汪老进来了,脚步很轻,我们把巴掌拍得很响。他这边、那边点了好几个头,然后将身子搁在椅子上,摸出香烟——很有诗意的“阿诗玛”牌——这边、那边地敬一轮烟。我刚好坐在他后排旁侧,他连我这个毛头小子也敬到了。何先生上课了,谈笑风生,赢得满堂掌声。但近两个钟头时间我都花在观察和揣摩汪老上,如同不明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是猜不透他的,凭我的学识和经历。我想起了他在《林肯的鼻子》中所写的语句:“谁的鼻子都可以摸,林肯的鼻子也可以摸。没有一个人的鼻子是神圣的。”汪老的平等思想给我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

后来我读到邓友梅凭吊汪老的文章,文中说:“中国人提倡‘老要张狂,少要稳当’,汪曾祺算个典型。”汪老根本就没有给人狂狷的印象,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随意,这如同他的作品,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以后我又读了他的许多文章,印象最深的有《牙疼》。文章写到他牙痛时,虽疼起来要人命似的,但他都会“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汪老苦乐随缘,通权达变,我把这段文字看做他所有文章的“旁白”。

“很多歌消失了。”汪曾祺在《徙》的开头写道。很多人也消失了,但汪曾祺不曾消失。他的文字是永不消失的“歌声”。

(节选自《辽河》)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汪曾祺的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很多人也消失了,但汪曾祺不曾消失。他的文字是永不消失的‘歌声’”,请结合原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你认为“胡同里的汪曾祺老人”有哪些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后,你对汪老的文品和人品的印象如何?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作文与做人问题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他的外貌:头发稀疏花白,仿佛一蓬衰草;脸上皱纹不多,眼袋特别明显;灰白的衬衣,下摆很随意地塞进皮带;眼睛很小。②他的神情气度:他的眼神仿佛还滞留着江南水乡的烟雨蒙蒙,脸上隐约地透露出一种儿童般纯真的光芒和历经沧桑之后的波澜不惊。

2. ①有的人的人生一步步地向老境迈去,汪老却从老境一步步地迈出,汪老的“老”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随意。②他的作品真实自然,自然流露出平等、苦乐随缘、通达的情怀。他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提炼出的平凡、自然与通达,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所以是永不消失的“歌声”。

 

3. ①汪老是一个平凡、亲切、自然随意的老人,他就在平凡的生活(胡同)中,仿佛刚刚“走出胡同”,并没有永远离开我们。②他的文章风格和精神品质,永远留在我们的生活(胡同)中。③文章标题饱含了作者对汪老的深切怀念和赞美之情。(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回答出“没有永远离开”“文章风格和精神永存”“赞美”等关键词)

4.我认为汪老的文章亲切、自然、朴实、内涵丰富。汪老做人谦虚,和蔼,没有架子。我认为,文章应以真为本,以情为真,感人的文章应该是真情的文章,要作出感人的文章,首先要做真诚而有真情的人。

 

相关题目

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在实施害虫防治过程中,害虫种群
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在实施害虫防治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在A、B、C
(1)下列是关于药物华素片(西地碘片)使用说明书中的部
(1)下列是关于药物华素片(西地碘片)使用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华素片(西地碘片)使用说明书品名:华素片(西地碘片)英文名:Cydiodine  Tablets
在全市中学运动会800m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同时起跑,刚
在全市中学运动会800m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同时起跑,刚跑出200m后,甲不慎摔倒,他又迅速地爬起来继续投入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图中分别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中,错误的是(    ) A.把两个植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中,错误的是(    ) A.把两个植物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在杂种植株上 B.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C.获得杂种植株 D.实现
举出家庭中常见的一种酸性物质__________,一种碱性物质_______
举出家庭中常见的一种酸性物质__________,一种碱性物质__________,一种盐__________。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牛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秋天》何
At first the refused to admit he had stolen but when he was shown the videotape,
At first the refused to admit he had stolen but when he was shown the videotape, he     and admitted everything. A. broke up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