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 ,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②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信:同“伸”。②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孟子在这里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 ,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②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信:同“伸”。②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孟子在这里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忧指忘心,说明了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儒者的确是心灵美的呼唤者、卫道者。我们在孟子这里就可以看到,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着这个主题。
忧指忘心,当然是不知轻重,舍本逐末。究其原因,则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指不若人,一目了然,无所藏匿(戴手套终不是办 法);心不若人,抽象无形,可以伪装(虽然总有暴露的时候)。
第二,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辨驳;心不若人,难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
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难当,莫说秦楚之路,就是飞越太平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去其耻辱。心不若人,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译文
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曲了而不能伸直,当然不痛苦,也不妨碍做事。如果有人能够使它伸直,就是去秦国、楚国(求医)都不嫌远,因为自己无名指不及别人。无名指不及别人,就知道厌恶;良心不及别人,竟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懂得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