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①,远闻村落。其间林莽田泽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②;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③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④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壁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徐渭集》

注:①雉堞:城墙。②坻窪:高低不平的洼地。

③龟龄: 唐代诗人张志和。   ④寓庖:聘请厨师。

18.对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近俯雉堞,远村落                    :闻名,著称

B.工既,拟其名                          :完毕  

C.既矣,复思其义曰                      :命名

D.而燦然若无一而不于吾之见者            :缠绕,萦绕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湖,总之称鉴湖               臣欲逢诏奔驰,刘病日笃

B.当其私所障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之辞

C.亦往往寓庖此                     龟玉毁椟中,是谁之过与?

D.痛痒当前,盲然若一无所见者        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20.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卧龙山上的那所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可以远眺群山众水、田野丛林、渔舟莲舫,可令人产生“烦虑顿消”之意。

B.作者在本文前半部分极尽叙述和写景之能事,后半部分寓理于事景之中,所以虽然本文阐述的观点复杂而深刻,但读者仍能自然接受领悟。

C.作者认为“豁然堂”原先建造得极不合理,不能让所有的人同时看到窗外风光,而且观景的人归座时又不能再看到风景;改建后的堂则完全避免了这些缺点。

D.作者主张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以本文中心在于批判因过分纠缠眼前的、琐碎的利害得失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的人际关系。

2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是 为 坐 斥 旷 明 而 自 取 晦 塞 予 病 其 然 悉 取 西 南 牖 之 直 辟 其 东 一 面 令 客 座 东 而 西 向 倚 几 以 临 即 湖 山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答案

18.A

19.D

20.D

21.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断对2处得1分,断对6处得3分,错2个倒扣1分,扣完为止)

22.①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②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没有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吧。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而近俯雉堞,远闻村落”中的“闻”,应该解释为“听到”,题中解释错误。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这句话出自文中“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闻村落。其间林莽田泽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由上下文可以推测,句中主要是表现地方的安静,“近俯”对“远闻”分别解释为“近处低头看到”“远处听到”。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带入原文中,“近俯”对“远闻”分别解释为“近处低头看到”“远处听到”。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 判断正确”。答案选择D.都表转折。A项,于是、就/只是、可是;  B项,被动/找、编造; C项,介词,到/介词,在。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D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而” 表转折,却,将解释代入“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中,翻译,完全讲得通,即可以确定两者一致。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所以本文中心在于批判因过分纠缠眼前的、琐碎的利害得失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的人际关系。”表述错误,由文章最后一节,可以知道,本文观点是人心也需“却晦而即明”,而非简单地否定“人际关系”。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D项有曲解文意的错误。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本句的意思:赵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据此理解断句,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的虚词“而”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段中的虚词“而”初步断句,再结合文意细细断开。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2.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私一己” 只顾一己私利、“公” 以……为公、“焉” 在这上面;(2)“凡” 共、“焚” 被焚毁、“殆” 大概。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比如题中的“去”;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同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低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诗人王十朋(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曾任绍兴府判,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

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遮蔽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相关题目

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各自治地方的发展必须发挥自
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各自治地方的发展必须发挥自治机关的作用。其自治机关是地方的 A.党委和人民政府                 B.人民法院
One Halloween, a little boy and his friend went out for a fun night of trick-or
One Halloween, a little boy and his friend went out for a fun night of trick-or-treating. At first everything was great. They were getting lots of candy as they went from house to house,but then
.已知,,,从以上三个函数中任意取两个相乘得到新函数,
.已知,,,从以上三个函数中任意取两个相乘得到新函数,则所得新函数为奇函数的概率为(    ) A.                    B.             
        (1) 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实验中,以下说法不正
        (1) 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实验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密度大、体积小的钢球。   B.尽可能减小钢球与斜槽间的摩擦
小静同学用电池组(两端电压为3v )、电压表、电流表和滑
小静同学用电池组(两端电压为3v )、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实验器材,测定标有“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1)如图15所示,小静连接的电
Many facts suggest that children are overweight and the situation is getting wo
Many facts suggest that children are overweight and the situation is getting worse, according to the doctors.    36.  . Some people blame(责备) the fact that we are surrounded (包围) by sh
广安地处川东丘陵地带,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是红色旅游
广安地处川东丘陵地带,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是红色旅游线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下列景色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的描述中,判断错误的是 A.华蓥山
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    ) A.卵细胞      
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    ) A.卵细胞       B.胚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初级精母细胞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