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 Fe2O3二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只有Cu只有       Cu Fe2O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Cu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3Cu  ==  2FeCl2CuCl2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

溶解。甲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③,而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

         的观点正确(填“甲”或“乙”)。

2)丙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

右下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 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 g

洗气瓶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180.0 g

洗气瓶和瓶中物质

的总质量为183.1 g

【交流讨论】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                                      

2)应该选择       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最终计算结果表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       组(填序号)。

3)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B的连接处?

        (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                               

【反思评价】丁同学指出:从环保角度,上图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答案

【提出猜想】 Fe2O3         【实验探究】1

【交流讨论】 1)排净装置中的空气(或防止CO和装置中的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

(2) Ⅰ , ③     33CO + Fe2O       2Fe + 3CO2     部分红色粉末变黑

  4不需要因为一直通入CO气体B中溶液不会倒吸到A装置中

【反思评价】在B装置后放一燃着的酒精灯将剩余气体烧掉(或用塑料袋收集等)。

相关题目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四项之和为21,末四项之和为67,前n项和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四项之和为21,末四项之和为67,前n项和为286,则项数n为(    ) A.24           B.26           C.27           D.28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白磷自燃   B.冰雪融化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白磷自燃   B.冰雪融化   C.蜡烛燃烧   D. 粮食酿酒
高温下硫酸亚铁发生如下反应:2FeSO4= Fe2O??3+SO3↑+SO2↑,若将
高温下硫酸亚铁发生如下反应:2FeSO4= Fe2O??3+SO3↑+SO2↑,若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的沉淀物是            (    )     A.BaS  B
26.呼吸熵(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
26.呼吸熵(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O2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如图所示的是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
冬天.装有一定量水的热水瓶过了一段时间后.软木塞不易
冬天.装有一定量水的热水瓶过了一段时间后.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由于(   )  A.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B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C瓶塞遇冷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A中反应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A中反应开始时,弹簧夹C处于打开状态。一段时间后,关闭C,装置A中仍在反应。过一会儿,观察到
下列各项利用了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①真空包装水果可延长保
下列各项利用了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①真空包装水果可延长保存期        ②酸奶的制作 ③利用葡萄、粮食和酵母菌酿酒   ④温室大棚适当增加二氧
下列思想家中,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 A.孔子   
下列思想家中,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老子

最新题目